中子星是大質量恒星在重力作用下塌縮的核心。當大恒星耗盡所有核燃料時,它們會形成一個和木星一樣大的鐵核,其中含有約1.44太陽質量的物質。因為熔合的鐵原子核需要投入比產生更多的能量,核聚變不再產生防止恒星自行崩塌...
中子星是大質量恒星在重力作用下塌縮的核心。當大恒星耗盡所有核燃料時,它們會形成一個和木星一樣大的鐵核,其中含有約1.44太陽質量的物質。因為熔合的鐵原子核需要投入比產生更多的能量,核聚變不再產生防止恒星自行崩塌所需的核心壓力。

中子星發射的無線電脈沖可以被射電望遠鏡陣列探測到在坍縮的最后時刻,巨星的鐵心相轉變為中子,這是一種物質狀態,鐵原子中的所有電子和質子都融合在一起,只產生中子。由于中子是中性的,它們不要像傳統物質中帶負電的電子云那樣互相排斥。中子被巨大的引力能量推到一起,其密度與原子核相似,事實上整個核心可以看作一個大原子核。它的光和熱源被切斷了,恒星的外層向內墜落,然后在與幾乎不可壓縮的中子碰撞后反彈回來,結果形成了超新星,一個持續數天到數月的過程。

根據中子星的質量,它可能會坍縮成黑洞最終的結果是一顆超新星遺跡,一顆中子星的質量介于太陽質量的1.35到2.1之間,半徑在20到10公里之間。這顆中子星的質量比在一個小城市那么大的空間中凝聚的太陽還要大。中子星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它的一茶匙物質就有10億噸(超過11億噸)中子星是質量在太陽質量1.4到3倍之間的恒星耗盡核燃料并向內坍縮時留下的超壓縮物體取決于中子星的質量,它可能很快坍縮成黑洞,或者幾乎永遠存在。不同的中子星包括射電脈沖星、x射線脈沖星和磁星,大多數中子星之所以被稱為脈沖星,是因為它們通過一種尚未完全理解的精確物理機制,發射出規則的無線電波脈沖,慢慢地從自身的角動量中吸收能量有些中子星不發射可見光輻射,這很可能是因為射電脈沖是從它們的兩極發射的,而有些中子星的磁極不面向地球。X射線脈沖星發射X射線而不是無線電波,它們的動力來自于極熱的流入物質,而不是它們自身的自轉。如果有足夠多的物質落入中子星,它可能會坍縮成黑洞中子星最強烈的變化是來自一個旋轉非常快的母星。如果恒星旋轉足夠快,其旋轉速度與內部對流流相匹配,并產生一個自然發電機,把坍縮恒星的磁場抽到極高的水平。然后這顆恒星被稱為磁星。磁星的磁場相當于一萬億顆恒星的高功率釹磁鐵重疊在同一個地點中子星最終會產生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