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是本世紀初英國瘋牛病爆發的罪魁禍首,朊病毒是20世紀初英國瘋牛病爆發的罪魁禍首,它導致了數千頭牲畜的死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恐慌關于疾病從牛傳播到人類的可能性朊病毒蛋白直到1982年才被分離出來,當時斯坦利·B·普魯斯納發現并創造了這個詞。1997年,他因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羊瘙癢是一種發生在綿羊和山羊身上的疾病。這種疾病從18世紀就被發現了,但直到60年代科學家才開始懷疑羊瘙癢不是一種典型的疾病,它是在通常的核酸手段之外繁殖的。羊瘙癢和大多數朊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樣,對它感染的動物是致命的,在死前會引起可怕的癥狀。這種疾病的名字來源于被感染的羊的令人不安的行為,把它們的羊毛刮到巖石上。朊病毒還會導致無法行走、痙攣性崩潰和過度的舔嘴唇朊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瘋牛病的學名是牛海綿狀腦病)海綿狀的一致性。大多數朊病毒不在物種間傳播,但是已經報道了人類感染一種稱為vCJD的疾病的病例,在英國的阿姆索普鎮有4人死亡這些導致了伴隨著瘋牛病的全球恐慌自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多個國家(如日本)都報告了幾十例朊病毒感染病例,但許多畜牧大國仍然沒有疾病。當疾病的消息傳到美國海岸時,美國的肉類工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盡管牛朊病毒感染人類的可能性非常小,但科學家仍在研究瘋牛病的治療方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