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十四行詩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統治時期(1558年至1603年)流行的一種詩歌形式。這一時期通常被認為是生活在1564年至1616年的威廉·莎士比亞,因此在他眾多受歡迎的戲劇中使用的一首詩被稱為伊...
伊麗莎白十四行詩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統治時期(1558年至1603年)流行的一種詩歌形式。這一時期通常被認為是生活在1564年至1616年的威廉·莎士比亞,因此在他眾多受歡迎的戲劇中使用的一首詩被稱為伊麗莎白十四行詩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這類詩有14行以抑揚格五步格寫成,旨在以兩種主要方式之一押韻。意大利語的形式將詩的前八行分開作為主旋律或八度音階,最后六行作為輔助詩來結束它。在伊麗莎白十四行詩的英譯本中,有三組莎士比亞寫了154首十四行詩,除了三首十四行詩外,其余的都是十四行詩(十四行詩99,126和145)是以伊麗莎白的風格寫成的。這種類型的詩歌在莎士比亞時期非常流行,估計有300多首,一千首伊麗莎白時代的十四行詩是在16世紀的歐洲寫成的。它們的主要主題是浪漫,盡管許多早期版本的文學作品現在被認為缺乏工藝性或對藝術細節的關注。相反,它們似乎是一種更為傳統和普遍的表達情感的方法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十四行詩的詩人們最主要的主題是:一個男性戀人對他所愛的對象不屈不撓的奉獻,而女人則傾向于理想化和不可實現

伊麗莎白十四行詩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統治時期廣受歡迎。伊麗莎白十四行詩起源于意大利,可以追溯到佩特拉克,伊麗莎白一世十四世紀意大利著名學者和詩人。伊麗莎白十四行詩的印刷本于1591年后開始在歐洲大量傳播。然而,在那之前很久,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這一傳統已經在口頭上根深蒂固當時十四行詩中所描繪的癡迷戀人的理想主義和自我折磨,使他們成為一種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和表達情感的形式,這種對人類行為描寫的極端性可能也導致了他們作為一種實踐過程最終淡出時尚機械化和工業化深入人心。伊麗莎白時代的十四行詩主要關注未婚女性,隨著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轉變為經濟增長中更平等的伙伴關系,十四行詩的激情越來越具有性別中立的性質,莎士比亞利用他的戲劇保留了十四行詩的意圖,即表達兩性之間的激情和迷戀,而不受當時世俗要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