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希臘哲學的萬神殿都認為修辭學或說服藝術主要由三種訴求構成:理性對邏輯的訴求,對倫理道德的訴求,盡管后者對情感的訴求可能包含一個邏輯上的論據,但往往會被發現是謬誤的。從廣告到文學...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希臘哲學的萬神殿都認為修辭學或說服藝術主要由三種訴求構成:理性對邏輯的訴求,對倫理道德的訴求,盡管后者對情感的訴求可能包含一個邏輯上的論據,但往往會被發現是謬誤的。從廣告到文學的整個歷史過程中,為了說服觀眾支持某個論點,從廣告到文學,一直不知疲倦地使用悲情蘇格拉底認為修辭學包括三個方面:理性與邏輯、精神與倫理、情感與情感在邏輯論證或邏各斯的堅實的理性墻中,不可能存在漏洞。只有運用修辭的其他成分時,主題才開始變得模糊。運用精神氣質可以喚起人們對說話者或作家的完整性的注意,展示觀眾如何信任對方的判斷力。然后,悲愴是“可憐”、“同理心”和“病態”等詞的前身,進入論據中,拉住觀眾的心弦。愛、恨、自豪、幸福和嫉妒的感覺是基于悲情的寫作或演講的關鍵主題2011年的全球公民每天都在遭受悲傷的轟炸這種情感訴求不是要引起人們對爭論背后的邏輯推理,或是傳遞論據的人或機構的完整性的關注,而是試圖讓聽眾感受到某種方式,從而贏得新的皈依者。例如,而不是把改善第三世界條件的邏輯或試圖改善這些條件的組織的完整性聯系起來,這類機構的廣告往往是通過描繪在骯臟環境下吃不飽的兒童的情緒為目標,反對種族主義的論據可以詳述抵制這一歷史性威脅的邏輯和倫理原因,但也可以通過包含一個關于一個鄰居或朋友直接遭受痛苦的故事而包含悲傷種族主義。在這一潛在謬誤的領域里,有幾個悲愴的小類。每個小類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情感紐帶。它們包括對嫉妒、恐懼、仇恨的訴求,憐憫與驕傲——因維迪亞姆(invidiam),metum,odium,misericordam和superbiam,悲愴與另一種潛在的謬誤訴求密切相關,即一廂情愿。這種觀點包括信仰、創造性想象或樂觀主義,假設觀眾會想要某種信仰或結果同樣,一個邏輯論證可以被所有這些謬誤所包裹,但仍然是正確的,謬誤也可能隱藏在這些謬誤之中
-
發表于 2020-08-29 03:31
- 閱讀 ( 733 )
- 分類:社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