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世紀諾維奇作家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把上帝稱為母親,到21世紀美國黑人詩人瑪雅·安杰羅,詩人們經常站在女性主義運動的最前線,面對和挑戰詩歌和社會的期望。女性主義詩歌和女性主義本身一樣,是一個分散的運動,但是,...
從14世紀諾維奇作家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把上帝稱為母親,到21世紀美國黑人詩人瑪雅·安杰羅,詩人們經常站在女性主義運動的最前線,面對和挑戰詩歌和社會的期望。女性主義詩歌和女性主義本身一樣,是一個分散的運動,但是,它可以按照地理和歷史的脈絡來劃分,從20世紀前第一波女權主義者,20世紀早期的社會活動家開始,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第二次浪潮以及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全球女性主義詩人。

詩人們經常站在女權主義運動的前沿,面對和挑戰詩歌和社會的期望。"女權主義"一詞直到1895年才出現在英語中,但是,幾乎所有19世紀以前的女性詩人都可以被認為是女性主義詩人,寫作通常不被認為是女性的職業或業余愛好,所以任何敢于打破這種禁忌的人都可以被視為顛覆西方男性主導的社會,即使她的作品沒有直接涉及婦女問題,"第一波女權主義者"這個名字是追溯到19世紀女性的。

喬治·艾略特是作家瑪麗·安妮·埃文斯的筆名,《塞拉斯·馬納》作者。西方著名的第一波女權主義詩人包括維多利亞時代的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和瑪麗·安妮·埃文斯(Mary Anne Evans)——筆名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還有美國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這些女性的寫作涉及到當時所謂的"女性問題"——家庭內外女性的角色,婦女的投票權和婦女與男子相比的智力能力當時的女權主義詩歌反對順從的家庭主婦的主流觀念,例如巴雷特·勃朗寧的詩歌小說《奧羅拉·利》中就有一個強烈的女性主人公,她是一位作家和社會正義活動家,挑戰了前幾個世紀嚴格的詩歌結構。在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間,女性主義詩人是一個松散的現代主義作家群體,包括米娜·洛伊。她有爭議的1914年女權主義宣言,雖然是散文而不是詩歌,通過堅持男女是敵人而不是平等來影響女權主義詩歌。她的一些同時代的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了這種敵意,盡管其他人認為她的觀念過于激進。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詩歌主要涉及生育權、自我表達和報酬等問題不平等。黑人女權主義運動是這場運動的一個突出的分支,它處理種族和性別問題。遵循前幾代實驗女性作家的足跡,Ntozake Shange模糊了詩歌之間的界限,在她1975年的話劇《當彩虹降臨時,考慮自殺的有色女孩》中的戲劇和舞蹈。在19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在全球文壇上越來越重要的是自封的女性和平詩人,如娜奧米·希哈布·奈(Naomi Shihab Nye)和希薩·希拉爾(Hissa Hilal),詩人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戰爭對兒童的傷害上,尤其是那些呼吁停止暴力的女性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