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衛星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大分子的一小部分,負責編碼和傳遞人類的遺傳特征。這個分子是由磷酸鹽和脫氧核糖分子交替堿基對組成的階梯狀結構。對于小衛星來說,通常只有10到60個堿基對存在,但有時可能存在100個或更多個。已...
小衛星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大分子的一小部分,負責編碼和傳遞人類的遺傳特征。這個分子是由磷酸鹽和脫氧核糖分子交替堿基對組成的階梯狀結構。對于小衛星來說,通常只有10到60個堿基對存在,但有時可能存在100個或更多個。已知這些微衛星存在于人類基因組的1000多個位置,它們編碼一個有機體的所有遺傳特征。

一個小衛星是負責編碼和傳遞人類遺傳特征的DNA大分子的一小部分第一個小衛星分子是1980年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A.R.Wyman和R.White發現的。這使得它們很早就被用于犯罪取證中的DNA指紋識別實踐,后來發現它們具有高變異性或超易變性,基本平均突變率為up小衛星DNA存在于端粒的末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DNA片段。微衛星DNA也存在于染色體末端,基因序列僅由2到5個堿基對組成。由于微衛星和微衛星的結構都具有高度的變異性和高突變率,它們經常被用于各種研究。其目的是包括對個體遺傳父母的合法鑒定,在人類群體中繪制遺傳變異圖,在癌癥研究中,長度超過100個堿基對的長序列被認為是非常不穩定的在老鼠身上的研究表明,它們有高達100%的突變率,特別是在大腦的小腦部分。微衛星DNA被認為是固有的不穩定的原因是它是DNA堿基對的重復序列,似乎并不編碼任何表達的遺傳特征。這些小衛星分子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動物和其他有機體,如細菌。像內含子一樣,也是DNA的非編碼片段,小衛星DNA沒有已知的功能。然而,它們與諸如亨廷頓氏病和各種癌癥等疾病有關。小衛星DNA的一個可能的目的可能是它們所起的作用端粒位于端粒末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DNA,用來保護染色體不受損傷,也不丟失細胞分裂過程中使用的基因編碼序列。眾所周知,端粒的縮短有助于衰老過程,延長端粒長度的實驗室實驗使細胞在正常壽命之外保持健康成為可能。事實上,維持端粒的端粒酶也被癌細胞激活,小衛星是負責編碼和傳遞人類遺傳特征的DNA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