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第二大生物滅絕事件,但在規模上與第三次奧陶紀大滅絕更接近,而第一次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被認為是由現代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一次大規模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在...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第二大生物滅絕事件,但在規模上與第三次奧陶紀大滅絕更接近,而第一次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被認為是由現代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一次大規模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所有非鳥類恐龍都消失了。被認為引起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小行星是直徑約10公里(6英里),留下至少180公里(110英里)寬的隕石坑。這顆小行星以大約17公里/秒的速度運行,以一個銳角向西北方向移動。撞擊造成的撞擊會點燃撞擊點800英里范圍內的每棵樹,并向北美大陸方向噴出超過80立方英里的融化巖石。

所有非鳥類恐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期間滅絕事件。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左右,這將使熔巖大火傾瀉到現在的美國大部分地區,直接殺死許多生物。微小的塵埃顆粒會上升到平流層并停留在那里,阻擋太陽長達十年之久。這嚴重破壞了光合作用,并導致許多植物死亡。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摧毀了陸地和海洋上的生命。在海洋中,一半的硅藻都滅絕了,與眾多的底棲有孔蟲(重要的海洋微生物)一起,依賴初級生產的動物(植物和藻類)優先滅絕,而雜食動物、有害生物和真菌則幸存下來。許多頭足類動物滅絕了,包括所有的菊石和貝倫目動物,中生代的標志性海洋動物珊瑚礁蛤蜊(rudits)滅絕了,大約20%的鯊魚家族和30%的針狀目動物(海星和近親)也滅絕了,在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中也滅絕了。陸地動物遭受的損失最大。所有非鳥類恐龍都滅絕了,包括獸腳類(食肉類,如霸王龍)、蜥腳類(巨大的四足動物,如腕龍)和鳥龍(其余的,包括食草動物,如三角龍)它們滅絕的原因可能有三個:它們體型龐大,依賴于有大量的食物;它們缺乏挖洞、游泳或潛水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們沒有地方躲避最惡劣的環境壓力;它們主要依靠初級生產(植物),而這些植物大多由于陽光的照射而滅絕同時,在恐龍滅絕之后,有兩類動物開始多樣化和繁衍:鳥類(恐龍的后代)和哺乳動物,在恐龍的陰影下,小食蟲動物和雜食動物已經存在了數千萬年了。

大約20%的鯊魚家族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