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帕金森綜合癥”(Parkinsonism),是在鄧小平去世的時候。當時我還是個中學生,這個病之前鮮有報道,聽起來"不明覺厲“。
讀神經生物學研究生時,與醫院比鄰而居,有機會見到不少來求醫的帕金森患者,我開始慢慢了解這個病癥。
2012年,谷歌的創始人之一Sergey Brin,因為母親患病且自己也有很高患病幾率,向帕金森綜合癥的治療研究機構捐贈巨資,希望在自己發病之前攻克治愈難題(2005至2012年共捐贈了一億三千兩百萬美元!)。
當時我不禁感慨金錢就是力量,幫助自己也能惠及旁人;同時也起了興趣要對帕金森綜合癥一探究竟。
帕金森綜合癥是什么?
前些日子跟人吵架,我氣得手抖對方氣得嘴哆嗦,過后互相嘲笑對方得了帕金森。可是,帕金森病到底是什么?就是抖嗎?

帕金森病這個名字來源于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他在1817年首次詳細報道了六例患者的癥狀和病情發展過程,而他的生日4月11日也被命名為“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綜合癥,是臨床上用來定義一類運動綜合癥的概念,癥狀主要包括:靜止時顫抖、行動遲緩、四肢和軀體僵硬、無法保持穩定姿勢等。我們常常聽到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就是這種綜合癥里最常見的一類。
除了顫抖,病人還可能有一些其它動作行為上的表現, 如面部表情僵硬(“面具臉”)、眨眼和吞咽困難、說話聲音變弱、易眩暈、拖腳步走路等等。病人寫出來的字通常會很小。
帕金森綜合癥雖被定義為運動綜合癥,但也常常伴隨著精神類癥狀,如睡眠困擾(夜間睡眠多夢話或動作)、感覺障礙(如嗅覺、視覺空間感下降)、認知障礙(如注意力記憶力衰退)、焦慮和抑郁等。
什么人容易得帕金森綜合癥呢?正如大家對“顫巍巍”的聯想,一般患病者都在60歲以上,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病例是早于40歲發生的。大約1%的60歲或以上老人有帕金森病。然而,目前已知年齡最小的患者發病時只有十八歲。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親人朋友出現了多個上述癥狀,請立刻去找相關醫生做咨詢和詳細檢查。
為什么會得帕金森?
遺傳?傳染?誘發?
網上一搜,就有各種文章說這樣、那樣的生活習慣容易得帕金森。其實,對大部分患者,還沒有國際公認、毫無爭議的研究,確切指認帕金森的病因。一些研究表示腦部損傷,以及殺蟲劑污染會增加患病幾率。但是總體來說,我們還不清楚到底這個病是怎么發生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家族史會增加患病的幾率。目前的研究表明大約有百分之五以上的患者攜帶有相關的突變基因。如今發現跟帕金森病相關的基因有七個,其中危險性最高的就是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和他的媽媽所攜帶的有突變的LRRK2。如果直系親屬有被確診帕金森病的,可以做個人基因組測序檢查一下是否攜帶已知的這些危險性基因突變。
現在比較確信的帕金森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腦內的一個部位,黑質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中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這些神經元是和一些控制運動功能的重要部位有密切關系,它們的死亡導致大腦一些神經核團的聯系和控制受到影響,最終造成各種運動方面的癥狀。

多巴胺神經元死亡的原因和機制還在研究當中,幾種假說中研究得最多的是針對alpha-synuclein蛋白的非正常聚積。這些蛋白在神經元內聚積形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y)是帕金森病的一個特征,也是帕金森病理檢查分析的重要指標。路易氏體通常最先出現在嗅覺系統的嗅球,然后逐步蔓延其它腦區,最后禍及大腦皮層。然而,路易氏體究竟是不是神經元死亡的罪魁禍首,它是怎么發生的,又是如何蔓延的,科學家還在尋找答案。
帕金森病可以治愈嗎?
很遺憾,同很多其它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一樣,帕金森病目前還沒有治愈良方。現有的藥物、手術和綜合性治理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癥狀,但無法逆轉或者停止病情的發展。從原理上說,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這里說的“治療”,指的是緩解癥狀)都是為了直接間接提高大腦內多巴胺或者代替提高多巴胺的功能,以補償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帶來的損失。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療有理療和運動療法,目的是通過按摩或者主動運動(如面部表情操、關節活動、平衡等)刺激黑質中存留的多巴胺神經元,增加多巴胺分泌。
近幾十年,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有很多種,大部分的原理也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提高腦內多巴胺功能。
左旋多巴(Levodopa)及復方左旋多巴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帕金森藥物。這種化合物能穿過血腦屏障,在腦內轉化成多巴胺。然而由于只有小部分的藥物穿過血腦屏障到達腦區,大部分的左旋多巴在外軸系統轉換成了多巴胺,因此會有明顯的副作用如頭痛惡心等,且長期服用治療效果也會降低。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這類藥物通過模擬/替代多巴胺在體內的功能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其它藥物還包括一些特定酶的抑制劑,降低體內多巴胺的代謝。
此外,還有一類主要的藥物是抗膽堿能藥物,原理是恢復多巴胺和乙酰膽堿在紋狀體中的平衡,對靜止時顫抖和四肢軀體僵硬比較有效。
各類藥物對不同情況下的患者有不同的療效和副作用。用什么藥、怎么吃需要專業醫生在系統診斷后給予建議和指導。
除了藥物,有公司也在開發幫助帕金森患者克服顫抖的”外掛“設備,比如帶有馬達、能自動穩定的勺子、餐具。其中一家公司獲得了谷歌的一筆不小的風險投資。
在美國大約有一百萬被確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保守估計全世界大約有一千萬帕金森病患者,這些數字還以每年幾萬幾十萬的速度在增加。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和個人開始關注這個群體。除了在治療方面的投入,如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質量也開始成為關注點,如皮膚保護、飲食健康、心理維護和行動保護方面。
數年前Liftware推出了抗抖勺子(anti-shaking spoon),這個產品能穩定因握者手抖造成的勺子晃動,大大降低了帕金森病患者自己進食的困難。
類似功能的產品還有在2014年Red Dot Award設計競賽中,從來自60多個國家的4791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抗抖手環(anti-shaking bracelet)。這個設計簡潔的手環通過監測病患手抖動的頻率和強度,并發出相應的對抗力從而達到平衡穩定手臂的目的。

治愈老年病的終極方向
帕金森病治療的終極方向,是把死去的神經元像打補丁一樣補上。
如前所說,帕金森病是一種因為大腦內神經元的死亡造成的疾病。與之類似的還有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因為共同的特點,它們都被稱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意譯大概就是“神經生銹病”)。這兩種病,有許多相似點,但也很不同。簡略比較如下表。

目前,很遺憾,科學還無法逆轉神經元的死亡,也無法停止殘余神經元的繼續死亡。所以,這兩種疾病目前的治療都只能緩解部分癥狀,不能根本上治愈或者停止病情發展。(網上各種不靠譜的神奇治愈的方法,顯然只能呵呵了)。
那么,治愈這“神經生銹疾病”的終極方法是什么呢?自然是向病變或衰老的大腦里補充健康的神經元。如何做到呢?理論上有兩種辦法:通過外界植入,或者刺激大腦內部神經的再生。
先說第一種方法。針對帕金森病,神經元移植實驗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在動物里嘗試,但因為各種原因,進展十分緩慢。畢竟,移植一根手指都難,何況移植復雜精巧之極的神經元和神經網絡。
近幾年,人體干細胞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基礎進展。百折不撓的科學家蜀黍們在不斷嘗試,運用這些新技術日夜努力攻堅。
再說第二種方法。激活大腦自身神經元的再生(adult neurogenesis),從病變的大腦內部為自己提供新的健康神經元,也是研究的一個方向。人的大腦在胚胎、嬰兒時期,神經元的再生十分活躍,大腦修補潛力很高,但一到了成年,這些神奇的再生就停啦。
目前,科學們已經知道了一些促進或阻礙神經元再生的分子機制,正在努力深入了解大腦再生的奧秘。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尋找到“靈丹妙藥”,讓千百萬老人受“生銹病”折磨的大腦重返青春不是夢!
(本文經過V組長和miffyy編輯)
【參考資料】
1.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basal ganglia: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08 (S3), S548-59.
2.Missing pieces in the Parkinson's disease puzzle". Nat. Med. 2010, 16 (6): 653–61.
3.Aldult neurogenesi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5;7:a021287
4.http://www.parkinson.org
【有獎小調查】參加用戶消費習慣調查,幫助百度改進產品體驗,還有機會獲得百度限量版紀念品。參與調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