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的標志是什么?杜甫說“嫩蕊商量細細開”,蘇軾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但這些其實只說明春天已到,卻非春天來了;若由醫生來說,判斷春天來了的方法是:臉上癢的病人開始多了,其中不少還是老相識,每年春季都要“約會”一次。

按理說皮膚癢的病人一年四季都有,但這類病人卻蠻有特點:1.通常春天來了就突然發作。2.癢的地方多在臉和脖子,或裸露的手臂上。3.皮疹遠看就是發紅、有點兒腫,近看可能會發現一些芝麻大小的紅疙瘩和/或一些增多的皮屑。4.容易眼紅、眼癢、打噴嚏。5.如果冬天時加重的濕疹,這時候反而開始減輕。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春天來了最大的變化是氣溫和濕度的回升,這個變化不但讓沉睡了一個冬季的動植物復蘇,也令空氣中飄蕩的霉菌、塵螨、花粉、動物皮屑等污染物一下子多起來了,這些物質與對其過敏的人體接觸,就可以誘發接觸部位的炎性癥狀或過敏反應。
跟很多其它過敏性疾病一樣,理想的做法是找出過敏源或致炎物,然后避免接觸它們,這說起來輕松,做起來就難了。比如對花粉和霉菌過敏,它們每到適宜的季節就廣泛存在于空氣中,尤其是戶外;即使你待在戶內,十分注意清潔衛生,也無法完全躲開室內的其它過敏源,比如塵螨和霉菌。
出現了過敏怎么辦?馬上要到醫院?過敏源檢測有用嗎?過敏不及時治療會變慢性嗎?過敏會致命嗎?。。。過敏是件蠻影響生活質量的事,如果你全無這方面知識,及時求助醫生是對的,但你已初步了解了過敏的原因,就可以先行采取一些措施:
1.從戶外回家后及時淋浴并更換衣物、鞋子。如果原來就有濕疹病史,春季加重,可以考慮在濕疹惡化早期即采用0.005%漂白粉浴,浴后盡快涂藥膏(激素霜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涂藥15分鐘后再加涂潤膚霜,日常要充分注意皮膚保濕。
2.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洗后使用烘衣機干燥而不是懸掛在外。
3.注意床墊、床底、被子、枕頭、沙發、地毯、窗簾、絨毛玩具…所有容易積塵的地方定期吸塵清潔。
4.最好選用純棉高支床上用品或專門的防螨床上用品。注意!清除灰塵不等于能清除塵螨和霉菌,尤其是塵螨糞便中的蛋白質是很常見的過敏源,防不過來就躲。
5.關閉門窗并開啟空調.
6.盡量記錄每次過敏發作前半小時內接觸的物質或所處的環境及攝入的食物及藥物。由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癥狀通常出現很快,平均在15分鐘左右,有實驗顯示(JEM,8/14;182),所有嚴重過敏反應孩子的癥狀都在接觸30分鐘內出現癥狀,其中絕大多數的癥狀在頭5分鐘內就會出現。通常牛奶和雞蛋過敏較常見于年齡較小的兒童,而對貝類和魚類過敏則在青少年中更常見。花生過敏在各年齡段發生率都很高。可經運動誘發的嚴重過敏反應常見于進食小麥制品6小時內。
如果以上方法還不能減輕過敏癥狀,那就要向醫生求助了。鑒于國內醫院水平乃至醫生水平參差較大,建議首選距離你居所或工作地點最近的教學醫院變態反應科就診,他們通常有較高的診療水平,也較了解當地常見過敏源,便于針對性檢查。
Tips:
1.醫院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哪些?主要有三種:皮內點刺試驗、斑帖試驗、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在春季常見皮膚過敏疾病中,通常皮內點刺試驗就足以找到過敏原;如考慮食物過敏,不要隨便使用斑貼試驗,除非考慮合并嗜酸細胞性食管炎;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只能檢測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過敏原,不能檢測其他類型變態反應的過敏原,對檢測出的陽性過敏原還要進行臨床相關性分析,當回避過敏原后癥狀減輕或消失,且激發試驗陽性的過敏原才可能與疾病相關。
其它檢查方法如特異性IgG測定、細胞毒性試驗、應用運動機能學、激發中和試驗、 毛發分析等尚未經證實能對診斷或治療有幫助,不建議過度檢查。
2.過敏出現了可以用什么藥?首先應區分癥狀,單是皮炎的通常短期外用激素霜就夠了,面部頸部一般用中弱效激素霜,軀干四肢可選擇強效的。隨著現代醫藥的發展,近十幾年內軟性激素制劑在各級醫院甚至藥店已較為普及。軟性激素是指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膚內被吸收后能迅速分解為無活性產物的激素,其優點是吸收量很少,只在局部保留高活性,因此對HPA軸抑制及其他全身不良反應大為減少,治療指數大為提高。軟性激素適合于老年人、嬰幼兒及較大面積使用。國內現有的軟性激素有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需要注意的是,軟性激素并不是衡量皮膚局部安全性的標準,提高外用激素安全性的關鍵,應是在癥狀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效能最低的激素制劑。
其次是看合并癥狀。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的疾病,如果癥狀不限于皮炎,還有頻繁發作的打噴嚏、眼紅眼癢、哮喘的表現,那你可能還需要加用抗組胺藥(氯苯那敏、氯雷他啶、西替利嗪等),服用前先詳細閱讀說明書,了解清楚相關禁忌癥和注意事項,特別是嬰幼兒和孕婦、哺乳婦女。如果有頻繁打噴嚏,較好的辦法還有鹽水噴霧洗鼻;如果眼紅眼癢,則建議到眼科就診,因為眼紅眼癢并不一定是過敏,也可能是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或特應性角膜炎,甚至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應先行鑒別。
3.媽媽限制某些飲食能預防寶寶過敏嗎?美國兒科學會、加拿大兒科協會、澳洲嬰兒喂養指南上都明確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媽媽在孕期或哺乳期或嬰兒期限制特定的食物會對預防寶寶過敏方面有益。比限制食物更多證據的措施首先是戒煙并避免母嬰處于二手煙、三手煙污染的環境中;其次是避免溢用抗生素,動不動就把細菌都殺死了,免疫系統沒有了正常緩慢接觸微生物抗原的過程,以后一旦較強的幾次接觸,很容易就對普通細菌、微生物產生特異性IgE了。
4.說那么久,免疫系統是啥?炎癥和過敏和刺激的分別又是什么?人體的免疫系統就象支兵種復雜、派系林立的軍隊,對待入侵的異物,無法被酶系統招安的就交給它們實施清剿。IgE是軍隊的先鋒,但這貨沒腦子,而且很神經質,通常不分敵人強大與否甚至不分是否敵人就是開一通猛火,今后軍隊進化應該淘汰它,它在政治上屬于軍隊的鴿派(T細胞中的Th2細胞因子)。軍隊還有IgM這些鷹派(T細胞中的Th1細胞因子),有IgA、IgG這些中立派(有的來自鷹派有的來自鴿派),有補體系統這些副官,以及白介素、干擾素等其它部隊,但因為來源和作用復雜,人類對它們所知比IgE少得多,所以專門與IgE介導的過敏分開,后者是醫學上定義的過敏。
至于非IgE介導的過敏可理解為常說的炎癥,包括白細胞、淋巴細胞、肥大細胞、IgG、M、A、補體、白介素、干擾素等等都可過來插一腳,引起皮膚血管炎性反應,可表現為紅、腫、熱、痛、癢和功能障礙。
刺激則簡單直接得多,如果某物質能跳過免疫系統直接與機體起反應,都可以叫刺激,比如熱水燙皮膚(細胞損傷后導致磷脂酶激活)、比如乳糖不耐受腹瀉(直接刺激胃腸反應),但嚴重的一樣可以誘發免疫系統參與。
5.過敏會致命嗎?嚴重的過敏反應確可導致休克、心臟驟停甚至死亡。這是由于過敏時血管擴張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令心臟前負荷降低和高達相當于37%循環血容量的相對減低導致的心血管功能衰竭(冠狀動脈痙攣、心機缺血或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可快速誘導心臟驟停(Circulation, 2010;122: S829)。另外大概有10%的人會出現Bezold–Jarisch反射效應,即在血壓低的情況下,心率不但沒有升高,卻出現反常性緩慢。應對辦法是及時注射腎上腺素和激素,抗組胺藥只能預防組胺導致的過敏,對已開始的過敏反應通常沒什么效果。
希望以上內容對那些厭倦了每年春季都和醫生有個約會的人們,提供點幫助。
(作者:昡鐡重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