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千年不滅的長明燈究竟怎么回事?

    制造永動機,可以算是全人類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了。

    與永動機類似,世界上還有很多有關“長明燈”的傳說,只是永動的對象從機械能變成了光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是全自動化無需值守,教人如何不迷戀。

    東羅馬帝國于公元527年在今敘利亞境內一處神殿內發現一盞長明燈,據殿中銘文記載,此燈掌于公元27年——也就是說亮了整500年,堪比五行山下壓大圣的跨度。

    稍晚些的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在今約克郡一座教堂地下,發現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之父的陵墓,陵墓竟有一盞燈仍在燃燒。而君士坦丁之父死于公元300年,如此推算下來,燈已經堅挺了超過1200年,這更持久了。

    中國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并且還要早。《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寫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用“人魚膏“作為蠟燭,就可以長久不滅。如是則始皇帝陵中也是常年燈火通明,好不熱鬧。

    那么這“人魚膏“究竟為何物,又是怎么做到”不滅“的呢?

    在我國的古籍中,對“人魚“之類的物種有多種看法。

    一種是玄幻式的,其體貌兼有人類和魚類特征,比如:

    《山海經·海內南經》提到一個“氐人國”,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搜神記》則記有“鮫人”:“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看描述好似游戲Dota里的小娜迦一般。這一形象其實自古便為人津津樂道,李商隱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便是取了鮫人淚可成珠的典故。

    另一種記載則是紀實類的,比如《史記集解》中關于“人魚“就引注了下列說法:

    1.人魚似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

    這段注解就很有指向性,特別是“聲如小兒啼“,自然讓人想到娃娃魚,即中國大鯢。大鯢正是因為叫聲像小孩兒哭聲,所以才有“娃娃魚“的昵稱。

    又說”形如鱧“,我們再來看看這個” 鱧“是什么品種。

    和兩棲動物大鯢不同,鱧(音同“里“)是魚類,卻能在淤泥里呼吸,且離水后仍能存活較長時間,倒有些許兩棲動物特質了。從鱧魚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它和娃娃魚長得確實挺像的,頭大而扁,身體黑褐,并且都是食肉動物。

    另一條引自《異物志》的注釋,則有更詳細的說明:

    2.人魚似人形,長尺馀。不堪食。皮利于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

    但是信息多了,疑點也跟著多了。“似人形,長尺馀”仍是大鯢的特征,大鯢前肢有四指所以像人形,但是“皮利于鮫魚”就有問題了。

    鮫魚即鯊魚,鯊魚皮粗糙且堅韌;而娃娃魚的皮膚只有黏膜沒有鱗片,是軟的,不會比鯊魚皮更“利”。另一方面,大鯢成年后用皮膚和肺呼吸,脖頸處也沒有“小穿”(小孔)。最后,大鯢是兩棲動物,只生活在淡水里,不可能出沒于東海。

    有的文獻就對“人魚膏”的具體配方成分持不同觀點。

    《太平御覽·火部三·燈》引注《三秦記》云:“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

    從燃料的角度來考慮,鯨魚膏的說法要比娃娃魚膏要更加科學可信,理由大致如下:

    1.鯨油本就曾是燃料。

    鯨油在化石燃料大規模投入應用之前,鯨油就像今天的原油一樣,是工業和家用的重要燃料,連機器零部件之間的潤滑也廣泛使用鯨魚油。

    19世紀中后期,美國的捕鯨業高度發達,馬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市更號稱“世界捕鯨之都”。除了鯨油作為燃料、潤滑劑之外,其他的鯨制品如鯨骨、鯨須等都具有極高利用價值,這激勵了大批人鋌而走險,不惜與海洋巨獸搏殺。

    2.中國對鯨的接觸很早。

    盡管古代中國是一個大陸型農業國家,但史書上并不鮮見關于鯨魚的記載。

    晉代《古今注》就寫道:“鯨魚者,海魚也。……眼如月明珠。”

    《新唐書》記載,北方的拂涅國在開元、天寶年間八次上京進獻鯨魚的眼睛。

    不過以唐代朝貢國或者秦朝的技術條件,到大洋獵殺巨鯨不太現實,如果有這些有關鯨制品的記載屬實,則來源應當是擱淺鯨魚。

    3.鯨更符合“人魚”的描述。

    雖然古書中“人魚”多指娃娃魚,但是《異物志》中的描述里有些特征與鯨更相似。鯨生活在深海,其皮膚需要抵抗極高的壓強,故有可能“利于鮫魚”。而“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非常像鯨的換氣過程。(這里最大的問題是“長尺余”,即便剛出生的鯨也不止尺余,故仍存疑。)

    4.鯨與“鮫人”傳說暗合。

    《述異記》記載“南海有珠,即鯨魚目瞳,夜可以鑒,謂之夜光。”鯨的眼珠可以如寶珠般發光,所以才有“眼如月明珠”的說法,也因此才有進貢的價值。

    回想開頭我們講過的鮫人傳說“其眼,泣,則能出珠”,這個描寫就非常吻合了,其實“鮫人泣珠”的傳說或許是從擱淺鯨魚身上摘取眼球的文藝說法。

    綜合上面幾點理由,我認為“人魚膏”其實是鯨油,即始皇陵使用了鯨油作為照明設備的燃料。

    最后再說神秘的“長明”,我們知道能量守恒是不可違背的,在確定了燃料為鯨油之后,“長明燈”就有如下兩種可行性方案:

    1.儲備大量“人魚膏”,并保證墓穴通風良好。

    在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之一“坎德拉”之前,光照強度的衡量單位是“燭光”。1燭光的標準就是采用特制鯨油蠟燭來定義的,這個標準蠟燭的要求是:直徑2.2厘米,每小時燃燒7.78克。

    則一噸鯨油可以燃燒大約14年。一頭大型鯨魚身上可以煉制出數噸油脂,這樣理想情況下也能支持“人魚膏”蠟燭燃燒近百年了,可以算是“不滅者久之”。

    當然燃燒需要氧化劑,而人魚膏再先進,畢竟不是火箭還自帶氧化劑。即使我們假設秦始皇有足夠的鯨油儲量,但墓穴中空氣含氧量有限,必須持續通風以進行空氣交換。

    2.自動控制系統造成的“長明”假象。

    本文的出發點源自《史記》的記載,除了人魚膏之外,太史公還描繪了始皇陵的安保系統:“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始皇陵中有弓弩,弓弩是由靠近的人自動觸發的,其動力來源應該是水銀的重力勢能。

    假如以秦朝的生產力真的能實現如此火控系統的話,那么長明燈很有可能也是由人觸發機關后點燃,而氧化劑來源則是人打開并進入墓穴所帶來的新鮮空氣。

    換言之,“長明燈”并非真長明,而是“人來明”。

    • 發表于 2015-04-26 00:00
    • 閱讀 ( 89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