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際電影節正在緊張的籌備中國,在參展影片中,一部名為《千頭怪物》的影片讓知力君對科幻電影中的巨獸浮想聯翩!有哪些技術手段能讓電影中的巨獸如此惟妙惟肖?今天就讓知力君為您盤點一下科幻電影中的巨獸及其背后的科技奧秘吧!
1.金剛:西方世界的巨獸典范

美國導演梅里安·庫珀運用當時所能運用的所有先進技術手段,讓一頭來自非洲原始森林的巨型大猩猩在銀幕中攀上了美國紐約帝國大廈。這便是科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剛》。
《金剛》這部電影可謂是集結了當時最先進的電腦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紐約已歷經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根本無法就地改造。于是憑借著先進的電腦技術,視覺特效技師們足以讓時光倒流。為了打造出以假亂真的CG城市,特效部門找到了大量當時的紐約照片,技師們將這些照片與現今紐約城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去掉所有1933年之后的建筑。當所有準備工作完成之后,電腦程序開始在嚴格標準的控制下重建城市,從建筑風格到門框,再到材質和裝飾顏色,全都一絲不茍。城中所有建筑均為3D建筑,新型軟件允許鏡頭任意穿插其中。特效技師們還特地設計了天氣軟件,從而打造出雨雪效果,先進的技術讓這部電影毫無瑕疵。
2.哥斯拉:核陰影下的東方巨獸

1954年3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附近,一艘作業的日本漁船遭受由美國氫彈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輻射,其中一名船員在半年后不治死亡。這一真實事件使人們關注并思考核輻射的危害,而且竟催生了日本科幻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巨獸形象——哥斯拉。
作為一系列以怪獸為主角的電影,必然要追求華麗的視覺效果,每一部《哥斯拉》都在用夸張和創新的拍攝手法實現特效。1954年的《哥斯拉》是日本首部特攝片,也就是讓演員穿著特制的戲服在微縮模擬場景中表演。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劇組選用易碎的材料搭建城市建筑,將戲服表面做成坑洼不平的恐怖樣子,光線從刁鉆的角度投下,以避免反映出戲服糟糕的質感。另外,導演還大量疊加不同的場景,模擬出哥斯拉在不同地方的戲份。而好萊塢拍攝的兩部《哥斯拉》則都用上了電腦技術,借助計算機模型,模擬出哥斯拉的每一個動作,然后再在模型上貼上皮膚,加上影調,調整透視效果。至于其效果,相信其高票房已經驗證了特技效果的成功。
3.恐龍:史前巨獸的現代演繹

說起經典的巨獸形象,在科幻作品中版本最多、出鏡率最高的無疑就是恐龍了。作為真實存在過的史前生命,恐龍受到了中外科幻作家和科幻迷們的喜愛。
熟悉“科幻驚悚小說之父”邁克爾·克萊頓的人,都知道他的名作《侏羅紀公園》其實是有“科”與“技”兩個核:在技術層面,作者探討了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制造出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的可能性,這也是后來改編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十分吸引觀眾的部分;而在科學層面上,作者要探討的是基于牛頓力學的經典控制理論,在基于量子力學原理的混沌理論面前所暴露出來的致命缺陷——當你以為盡在掌握,其實一切早已失控。電影中的那句經典臺詞——生命會尋找出路(Life finds a way),正是對此種窘境的真實寫照。
4.巨龍:歷時彌久的人龍之戰

在《霍比特人》中,搶奪了矮人財富的是一只兇狠的巨龍。它貪財又話嘮,在電影中非常搶戲,常常讓人忍俊不禁。可是你知道嗎?這條讓人哭笑不得的巨龍竟是由“夏洛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利用動作捕捉技術扮演的!怪不得巨龍這么逼真,有時候竟然還有一些面部表情和神態!
在電影制作與電子游戲開發界,動作捕捉通常被用來記錄人類演員的動作,并將其轉換為數字模型,以生成二維或三維的計算機動畫。當它捕捉面部或手指的細微動作時,它通常被稱為表演捕捉。而在其他領域,動作捕捉有時也被稱為運動跟蹤。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動作捕捉被眾多電影廣泛應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電影作品成為電影節上的佼佼者,獲得觀眾的喜愛并深入人心,希望在這次的國際電影節上,也有一部影片讓你驚艷!
(作者:呂哲、王立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