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說的是日前英國一名女孩在同家人野外度假的時候,由于順手拔除了幾株被稱作“大豕草”的植物,接觸到了植物流出的汁液,由此引起手部、臉部皮膚起水泡和破損。網上消息還稱,如果這種汁液濺入或摩擦到眼里,更可能導致暫時或永久性失明。因此網文中警告道“大家不要以為這種事情發在國外,因為大豕草最初是從亞洲引入歐洲的。留意您身邊,告誡孩子遠離這種草!”

那么,這個“大豕草”到底是什么植物,它真的具有這么強的毒性么?日常生活中會有碰到它的風險嗎?
大豕草是什么?
相信大豕草這個名字恐怕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事實上,這種植物目前還沒有十分規范的中文名出現,“大豕草”這個名字,是由它的英文名“Giant Hogweed”直接翻譯而成的,因而國內還有“大豬草”、“巨型豬草”之類的稱呼。
而從植物學角度來說,大豕草是有著明確的學名的,即Heracleum mantegazzianum。Heracleum的中文稱呼,就是國人所熟悉的“獨活(屬)”。在我國,獨活屬植物的根被用來入藥,稱為“牛防風”,因此也有人將大豕草翻譯為“大葉牛防風”。不過依照命名規則,中文名擬為“巨獨活”或“大葉獨活”更為準確。
和我們常見的藥材獨活、牛防風乃至防風等一樣,大豕草也是傘形科大家族的一員,因此它的花看上去分外熟悉:都是由許多白色的小花排列成的傘形花序。而大豕草之所以以“大”為名,是因為其植株十分高大,其高度可達近3米高,葉片長度則可達到70厘米以上。此外大豕草的莖葉上還具有相當多的刺狀毛。

作為傘形科的一員,大豕草和很多傘形科植物一樣,在植株體內具有發達的油脂道,因此在莖葉受到損傷之后,油脂道內的分泌物可被外泄,而這些分泌物內所含的物質,則正是大豕草毒性的來源。
大豕草為何會讓人起水泡?
事實上,將大豕草稱為“大毒草”并不是一個準確的稱呼。因為大豕草所含成分并非是直接作用于人體的毒性。然而,這些物質能夠增加人體皮膚對光線尤其是紫外線的敏感性,當接受陽光照射后會引發皮炎、水泡等反應。
大豕草油脂道液體內主要成分為佛手柑內酯、花椒毒素、歐芹屬素乙、補骨脂素等。這些物質均屬于呋喃香豆素類大家族。呋喃香豆素類物質多為脂溶性,易于進入細胞內部,而其分子本身的多環結構可以吸收紫外線,在吸收紫外線后可與細胞核內DNA相互交聯,從而造成細胞損傷乃至死亡。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呋喃香豆素類物質吸收紫外線后可與人體某些蛋白質相互交聯,從而形成抗原性物質,從而引發機體免疫應答反應,使得免疫系統攻擊人體自身細胞,形成光誘導的變態反應。這一反應同樣會造成細胞和組織損傷。這些細胞和組織損傷的表現就是皮膚紅腫、出疹,乃至形成水泡或發展為光敏性皮炎。而若不慎進入眼睛,對眼組織的損傷也的確可能造成暫時失明,嚴重的還可造成永久性失明。

接觸大豕草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和其體內光敏性化合物成分復雜,含量高有密切的關系。在不慎接觸大豕草汁液后,需要迅速使用冷水對皮膚進行充分的清洗,并且避免接受陽光照射。如果仍需在野外活動可在接觸汁液的部位涂抹較高標號的防曬霜以避免損傷加劇。必要時還可以用乙酸鋁制劑進行處理以減緩皮膚損傷。
大豕草要產生這些光敏性物質,更多的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因為有研究表明,這些光敏性物質對昆蟲的代謝會起到抑制作用。換句話說,這些物質是大豕草“自我保護”的化學武器。事實上,光敏性物質同樣廣泛存在于其他各類植物中。大豕草所屬的傘形科中,就有相當多的植物含有類似的光敏性化合物,如上面提到的中藥當歸、獨活、防風等,其主要活性物質就是呋喃香豆素類物質,而我們吃的傘形科蔬菜芹菜也含有不少此類光敏性物質。蕓香科植物如柑橘、柚、葡萄柚等,也多含有類似物質。因此如果過度食用這些食物,在陽光暴曬時,更容易造成皮膚的損傷,同時也更容易在皮膚內累積黑色素。而對于易于過敏的人群來說,也更容易發生光敏性皮炎。因此在攝入這些藥物和食物時,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曬措施。

當然,這些光敏性化合物也并非一無是處。很多治療白癜風的藥物就是利用這些物質容易造成黑色素沉淀的特性,來使得病變部位皮膚顏色加深,以達到遮掩皮膚瑕疵的目的。
那些躺槍的植物們
關于大豕草的報道在網絡上一出現,就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使得很多人看到傘狀的小白花就退避三舍。其實,大豕草的原產地在西亞至東歐的高加索地區一帶,經由人類活動向西傳入歐洲西部,被作為觀賞植物而廣泛種植并逸生。在19世紀后傳入美洲,目前在美國東西海岸的幾個州,以及加拿大東南部少數地區出現,而在我國尚未有發現大豕草的報道,因此大家不必為此而恐慌。

有很多朋友在網上貼出了“疑似”大豕草的照片,其實那些基本都是一些常見的本土傘形科植物,如野胡蘿卜、蛇床等。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們都具有傘形科植物“白色傘形花序”的典型特征而已。其實要分辨它們十分簡單,野胡蘿卜、蛇床等植物其高度通常只有幾十厘米,且葉片纖細、羽狀多裂,而大豕草的高度則要高大的多。

此外另一種“躺槍”的植物是豚草。或許人們將它和大豕草弄混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名字中帶有“豕”的同義詞“豚”,以及其也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能力。其實,豚草是一種菊科植物,與大豕草的關系相當遠,它的花序呈由小型頭狀花序構成的穗狀花序,與大豕草的傘形花序截然不同。豚草的主要危害在于其開花時釋放的花粉會引起人體呼吸道的過敏性變態反應,引發咳嗽、哮喘甚至肺氣腫等癥狀。此外,豚草還會與本土植物搶占土地,導致植被多樣性下降、作物減產等現象。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豚草于大豕草一樣,都屬于應及時鏟除的對象。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