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說:最近《花千骨》這部電視劇引起網友的吐槽。
吐槽的點除了

“五毛特效”

還有女主角酷炫的人設


“男角色都愛她,女角色都恨她”
大家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有沒有想起前陣子的《杉杉來了》的“魚塘體”?
這么多年來“霸道總裁愛上我”或者“所有男性角色都愛我,所有女性角色都恨我”的言情作品都不少見,很多人將這種作品稱之為瑪麗蘇,到底為什么會瑪麗蘇?
瑪麗蘇還是個孩子大家不要為難ta

“瑪麗蘇”是文學寫作,主要是同人寫作中一個較久遠的概念。首先解釋一下,同人寫作即依托原作設定和人物進行的以滿足自己幻想為樂的私人創作。日語中將以戀愛情結為主的同人創作稱為“夢小說”,非常直白地揭露了這一類創作的本質。
最初瑪麗蘇這個名詞作為概念確定下來,是用于諷刺《星際迷航》的同人創作中那些“脫離現實的,帶著青少年幼稚幻想的完美角色”,同人雜志的編輯在一篇惡搞小說中將這樣的角色命名為“瑪麗?蘇”(維基百科)。這類角色通常為少女,擁有不凡出身,完美而獨特的外表,全能的能力,且多半能輕易獲得所有異性角色的愛慕。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許多原創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角色設定,比如女主角擁有長達500字由各種形態復雜意義浪漫但放在一起意思完全不通的漢字組成的名字;
通常貌美無敵,瞳孔顏色必須是某種(或某幾種,不行就讓她們可以自由變換)超出人類基因序列可達成范圍的顏色;
有錢,那就不必說了,蝦餃吃一籠扔九十八籠剩下一籠擺著看;
聰明極了,不是任何智商量表可以測量的,求學經歷還挑戰各大學術系統的邏輯極限;一些特殊能力幾乎是必備的。
要不然就是無德無能隨便在路上散個步就能得到霸道總裁的青睞,為她承包一個魚塘(誤)還要讓全世界知道。

這類作品中拙劣的部分通常多為青少年所做,也較多受青春期讀者的歡迎,這是有其心理基礎的。“瑪麗蘇”式的創作基本上可以說是青春期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是青春期思維對強大和無敵的自我的幻想與渴望的投射。
大部分人都多少曾經歷這類幻想,因此在閱讀這類作品是都會產生一種羞恥感,忍不住要加以嘲諷,但由于這類創作其實順應了我們的需要,有時又發覺確實很容易讀下去(所謂口嫌體直呀)。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熱門作品都會有一些瑪麗蘇因素的原因。
關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過剩的心理學基礎,神經心理學基礎認為這與前額葉的發育完成較其他皮層緩慢有關。前額葉的完全成熟要到20歲后期,而前額葉與大量綜合性的高級神經活動有關,在前額葉發育完成之前人們對自我與他人、環境的關系思考則傾向于單一,進而有許多比較自我的表現。這是青春期常見表現之一,一般會隨著機體發展成熟、來自環境的互動(如經歷更多與他人的互動,受到挫折等)變多而改善。
瑪麗蘇式的創作不僅限于表現在女性角色上,也有相應的男性角色創作,全能無敵,貌比吳彥祖,富可敵鋼鐵俠,這類通常稱為“杰克蘇”。如果說瑪麗蘇的典型例子是總裁言情小說,那杰克蘇的就是那些有眾多女性角色的修真文了。
同時,也并非所有瑪麗蘇都是拙劣的創作,許多著名文學作品或受歡迎的角色仔細分析起來也算是瑪麗蘇或杰克蘇,比如《源氏物語》,男主角的設定不可謂一點外掛沒開。比如鋼鐵俠,就不用說了,大家自覺把小唐尼的臺詞背一下吧。


小友說:百度指數顯示,“花千骨”的搜索關注人群集中在30歲以下人群,以女性為主,正體現了其“瑪麗蘇力”。
任何文藝形式要獲得喜愛,必定滿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作為一個符合年輕人群心理需求的文藝形式,“瑪麗蘇”的生命力必定是長久不衰的。
(本文作者:柯晗,別稱戀愛大王,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學士,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發展障礙博士在讀,職業心理咨詢師,中國腐女心理研究第一人,出版電子書《愛的病理解剖》。)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