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用會對治療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最典型的例子是安慰劑效應。心理學家已經做過很多這樣的實驗:比如,某個人得了不治之癥,眼看只能等死了。這時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藥,告訴他這是新研制出專治他這種病的特效藥。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病果真好了。他以為是藥到病除。但醫生心里卻笑了,因為他很清楚,那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淀粉片或者糖丸。所以,病人的痊愈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結果。
與此相對的是反安慰劑效應。比如由于一些醫生誤診,把小病診成大病,導致病人病情急劇惡化,甚至一命嗚呼。
不過,安慰劑和反安慰劑效應涉及的都是人的有意識行為,即病人在聽了醫生的話之后,產生有意識的期望或者失望。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效應僅在我們意識到的時候,才會發生作用。但現在發現,無意識行為也一樣能產生類似的效應。

最近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40名志愿者,讓他們分別看電腦屏幕上甲乙兩張圖片,在這同時,給他們的手臂一陣熱刺激,從而產生灼痛感。比如看甲圖片時,刺激強烈一些,灼痛感重些;而在看乙圖片時,刺激和緩些,灼痛感要輕些。
現在再把志愿者分成兩組,每組20個人。讓第一組的人還是分別看甲乙圖片,但這時刺激已調到了相同的強度。按理說,這時不論看的是哪一張圖片,他們感受到的灼痛感應該是一樣的才對,可結果這些志愿者聲稱,在看甲圖片時比看乙圖片時,灼痛感依然要重些。我們可以把這解釋為意識對感覺的作用。
再來看另一組的20個人。也還是讓他們分別“看”甲乙圖片,而且刺激也調到相同強度,只是屏幕上的圖片以每次只停留12微秒的速度在不斷閃爍著。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大腦的意識中樞幾乎還來不及形成一張圖片,所以志愿者眼前實際看到的是黑屏。可有意思的是,當屏幕上閃爍的是甲圖片時,志愿者聲稱灼痛感要重一些,而閃爍乙圖片時,則灼痛感要輕一些。總之,跟上一組的結果完全相同。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潛意識對感覺產生了作用,因為閃爍的圖片盡管沒有進入意識,但已經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這樣看來,不論意識還是潛意識,都會對感覺發揮作用。這個發現對于我們改善醫療條件和醫療過程,減輕病人痛苦,加速康復有一定的啟發。
譬如,在拔牙的時候,如果把病人的耳朵塞上,眼睛閉上,不讓他看到牙醫手上的錘子、鑿子,或者不讓他聽到鑿牙的聲音,那么他感覺到的疼痛就會減輕。再比如,許多人的潛意識里會把黑色和死亡聯系在一起,那么對于那些重病人,在他周圍就應該盡量避免出現黑色的東西。甚至有些病人敏感到這樣的程度,醫生簡簡單單跟他握個手,他也會在潛意識里猜疑:醫生對我的病情究竟抱樂觀還是悲觀的態度?倘若這個握手是堅定有力的,那就會增加病人的信心……總之,這一切都值得醫護人員在實踐中去體會、去改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