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碟說微博曾發過一個這樣的話題:

小編挑選了一下微博下面的評論——
















社交恐懼癥,你中招了嗎?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恐懼癥的一種亞型,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恐懼癥原稱恐怖性神經癥,是神經癥的一種。
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
常見的恐懼癥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癥三種。
臨床表現為:孤立(限于如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或遇到異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幾乎所有情景。
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中心癥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難以控制。
常見的恐懼對象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或是熟人。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有臉紅、手抖、惡心或尿急等癥狀,癥狀可發展到驚恐發作的程度。
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廣場恐懼與抑郁障礙,部分患者可能通過物質濫用來緩解焦慮而最終導致物質依賴,特別是酒依賴。
對于社交,我們究竟是在怕什么?
恐懼是如何產生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未知”……
為什么不想和親戚見面?不知道Ta要問什么啊,就算知道Ta要問的問題也不知道該給出什么樣的答案,能做的大概只能是遠遠的逃避。
為什么對異性感到恐懼?不知道跟對方說什么,不知道要怎么跟對方聊天,究竟要聊什么話題對方才能有興趣,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不知道對方怎么看自己……
為什么會對熟人感到恐懼?彼此太熟了,太知根知底了,于是不知道自己說出一句話對方會怎么看待自己。
為什么一對共苦的情侶無法共甘?在美好的日子里享受時,為何還要想起那段苦難的、不開心的日子呢?
再自我標榜瀟灑的人類,也終究是社會性的,無法無視身邊投射過來的目光,也無法做到活的目中無人。
但,“迎合”這個行為又該怎么做到恰如其分呢?
于是,社交恐懼產生了。
在網絡生活中,網絡冷暴力會與社交恐懼癥如影隨形,殺傷力巨大。
2014年,韓國電影《社交恐懼癥》上映,電影上映11天累計觀影人數達到22萬5594人,超越了此前其他獨立電影創造的獨立電影票房紀錄。準備警察考試的志勇和永民參加了一場由社交網絡組織的“魔女狩獵”活動,人肉搜索一個在網上惡性留言女孩的真實身份,并且采用實況直播的方式前往女孩家中。眾人趕到女孩家時,卻發現女孩已經死在家里。事件在網絡上開始膨脹,而此前倒向志勇他們的網絡輿論環境也開始發生了傾斜。志勇決定開始找尋事件背后的真相,找尋真相時,有人惡意引導網絡輿論導向,針對的目標正是志勇和永民。

同樣還有一部電影也是聚焦網絡冷暴力的,電影《搜索》,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得知自己患了癌癥,沉浸在驚愕與恐懼中的她拒絕給一位大爺讓座,實習記者拍下了全過程,新聞主編惡意將事件真相無限放大,社會輿論開始集體討伐葉藍秋。

伴隨著網絡高速發展的是網絡社交,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明星(網紅),而千篇一律的網絡展示方式,讓更多人厭倦了網絡社交,但這并不能引發心理的恐懼。
恐懼來源于“不知道”,不知道有誰在幕后默默關注著自己,也不知道關注自己的目光是友善還是惡意,不知道他們會發表什么樣的評論,不知道那一句話就能在下一刻掀起討論高潮,更可怕的是,也許下一個被人肉的就是你。
信息量暴增的現在,看信息往往只看一句話,甚至有圖片絕對不看文字,140個文字是極限,再多的文字并不想去閱讀,簡單地下決定、發表言論,簡單地思考,簡單地自以為是,簡單地不能接受、尊重、包容其他意見。
大家對于真相的渴求遠沒有掀風作浪的關注高,開始懼怕融入這樣網絡社交圈。
我們害怕未知,于是我們開始不相信。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