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紅色情結與生俱來,華夏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炎帝又稱赤帝,是中國的太陽神,黃帝的“黃”字,是太陽初出之色,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面是一個王字,因此,黃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陽神、火神和鸞鳳的民族。
在中國紅色是喜慶之色、高興之色,是吉祥之色,是陽剛之色,是堅強之色,只要是喜慶之事離不開紅色,紅色代表成功與光榮。紅色代表美麗。因為喜歡紅色,便賦予了“紅”以美的含義。

遠眺故宮,最奪目的是紅色宮墻、紅色宮門、紅色的大立柱、紅色的門窗。紅色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能襯托皇帝的權勢和威嚴。中國有著強烈紅色文化情結,中國紅色文化,迎合了大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靈魂托付,對打造現代中國特色和紅色文化產業有促進作用。
我國晉朝時對珊瑚產出條件及特征都有所認識,在《格古要論》即載:「珊瑚生大海中山陽處水底」,珊瑚生活在深海中,古人借助鐵網進行打撈。晉代苗常言所撰的《三輔皇圖》中把紅珊瑚稱為「烽火樹」:「積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株,云是南越王越佗所獻,號烽火樹」古代帝王富豪之家,多收藏有珊瑚樹作為陳設裝飾,并視之為財富。

《太平御覽》引班固《漢武帝事》云:「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樹,茸珊瑚為枝。」記述武帝以珊瑚玉樹盆景供奉在神堂之中。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繁盛期,唐代詩人羅隱《詠史詩》云:「徐陵筆硯珊瑚架,趙盛賓朋玳瑁簪」;又有唐彥廉吟《葡萄詩云》:「石家美人金谷游,羅幃翠幕珊瑚鉤」;薛逢賦詩吟詠「坐客爭吟去碧詩,美人醉贈珊瑚釵。」盛贊唐代仕女們頭戴珊瑚發釵風情萬種的樣子,可見唐代珊瑚飾物之盛行。

紅珊瑚與金、銀、珍珠、瑪瑙、琥珀、琉璃并列稱為佛教七寶;佛教教徒視紅珊瑚為如來佛的化身,佛教把紅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于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

在清代,紅珊瑚更的應用更為廣泛,服飾制度中規定很多飾物一定要以紅珊瑚代之,例如:皇帝在行朝日禮儀中,經系嵌帶版的朝帶、戴紅珊瑚朝珠。

皇太后、皇后在非常隆重的場臺要穿朝服時,必須要戴三串朝珠,其左右兩串為珊表;而皇貴妃、皇太子妃、貴妃以及妃等,除了中央一串為琥珀與太后的東珠有所區別外,別兩串也是以紅珊瑚為質材;嬪及貝勒夫人、輔國夫人等,戴在中間的一串朝珠,一定要是珊瑚制成的,頸項間要佩飾有領約,也是以鑲嵌的珊瑚和東珠數目的多寡,區別品秩的高低。

清朝官吏實行九品官制,級別大小可以從帽子上的不同頂珠,即帽子正中的飾物來加以區別: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陽文鏤花頂。

清代庶民服飾之用在古代生活的飾物,印像如簪、步搖、鈕子、戒子、手鐲、挑牌、齋戒牌、耳飾、如意以及數珠手串等,都少不了以紅珊瑚制成,或鑲飾珊瑚。

從古至今,珊瑚就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貴與權勢,又稱“瑞寶”,是幸福與永恒的象征。古今中外,無論是遠古先民、宮廷朝官,還是平民百姓,對紅珊瑚都有真摯虔誠的信仰和偏愛,不同的文化結構蘊涵著不同的文化涵義,更演繹出不同的紅珊瑚文化特色。
作者:紅掌柜 | 本名倪彬,英國皇家珠寶鑒定師、估價師,曾為明星私人定制過珠寶藏品。大家可加掌柜微信:usus30 (長按復制)交流學習。
(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