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可能會有偏見,我們認為人類的大腦是很特別的。然而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這個謠言是如此的流行,這點毫無疑問地被接受為一個電影中的關鍵情節、自我提高的動機策略、或關于超感覺力和其他尚未開發的人類思維能力的理由。在2013年的一次調查了超過2,000名美國人的民意測驗發現,有65%的人還相信人類只開發了10%的大腦的這個謠傳。在2007年《英國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甚至一些醫生也相信這個謬論。但事實是,每個人都使用了大腦的100%。
利用現代技術來證明這個觀點的錯誤是相對比較容易的。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顯示,當我們睡覺時,我們的整個大腦在某種程度上很活躍。對單個神經元或細胞的觀察顯示大腦并無非活性區。大腦細胞代謝的代謝研究顯示也是整體活躍的。“來自對腦損傷、大腦成像、定位功能、顯微結構分析以及代謝研究的證據表明,人們使用了遠遠超過10%的大腦,” 根據BMJ。“大腦中的區域沒有一塊是完全平靜或者不活躍的。”
但在成像技術使科學家能明確拆穿這個謠言之前,它是如何出現的呢?以及為何它在人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理解逐漸加深的時代還能繼續存在呢?
部分貢獻源自于杰出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在1907年寫了《The Energies of Man》(人的能量)一書。“我們只是用了我們可能的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 他可能意味著我們都有開發潛能。29年后,在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書的序言中,洛厄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寫道,想必是引用了這句話,“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教授過去常說一般人只開發了他的潛在心智能力的百分之十。”
自此之后,這個觀點似乎剝離派生出新的東西,它被使用于科幻小說和屬靈群體之中,但這在1920年代和30年代并沒有影響。不久,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拉什利(Karl Lashley)試圖通過移除老鼠大腦皮層區域來孤立大腦區域,當他發現它們仍然能夠學習和記住特定的任務之后,這促成了大腦中有大量的“非活性”區域的這個觀點。現在,我們知道大腦的可塑性使得它可以從這樣的損傷中恢復過來并補償損失。這與“非活性”的概念是截然相反的。
幾十年后,這個謠言之所以能堅挺地流傳下來去是因為這個“隨時激發出來的有吸引力的潛能”。它是我們沒有達到我們全部潛能的“合理解釋”,并為人類心智的局限性提供一個偽科學解釋。
文章首發:怪羅網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怪羅”(id:guailuo123)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