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眾多與游戲相關的資料中,有一篇總結了近百年來兒童游戲的理論和辦法,值得推薦給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們。
有件事我們始終都會相信,無論在什么樣的文化或社會形勢下,小孩子們都要玩游戲。如果你問一個小孩他為什么要游戲,他可能會回答“因為好玩啊!”當然,作為成人,我們得將游戲定義為令我們感到愉悅的活動。下面是一百年來關于游戲的理論與理論家們的概覽。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生于1820年。他認為人需要持續地消耗掉一部分能量。在人類生存的早期,絕大部分的能量都用于滿足基本需求。隨著文明的發展,用于滿足基本需求的能量消耗變少了,人們不得不通過其它方式來消耗掉這些額外的能量,這就是游戲。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精神分析學家,生于1856年。他認為游戲是一種表達社交中不被接受行為的途徑。游戲可用于治療,讓人們以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來宣泄不合適的情緒和行為。
◆卡爾·谷魯斯(Karl Groos), 動物學家,出生于1861年。他最初是研究動物游戲的,然后才是人類的。按照他的解釋,游戲是兒童為了能在成人世界中生存而做的一種準備方式。 瑪麗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 生于1870 年,她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理論。她提出,如果兒童將游戲用于學習或想象,將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成長。這兩名理論家都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工作”。
◆讓·皮亞杰(Jean Piaget), 心理學家,生于1896年。他的工作集中在兒童的智力發育,他的游戲理論也反映在這方面。他提出人類的智力發育分階段進行,包括同化(轉換環境以滿足自身需求)或游戲,和適應(轉換自身以滿足環境需求)或工作。
◆利維·維谷斯基(Lev Vygotsky), 心理學家,也出生于1896年。他的游戲理論強調社會發展。他提出,兒童有一個在成人幫助下可達到的能力水平,即他所謂的近側發展區間,或者叫 ZPD。當兒童開始游戲時,是在暗示成人他們已經準備好在幫助下學習新的技能了。
◆大衛·恩里科, 塔夫茨大學兒童發展系的主任,他認為兒童因為個人的和經驗的原因進行游戲,無關任何的發展價值。換句話說,他們只是想找樂子!
那么,游戲有什么價值呢?許多研究表明,游戲與兒童的智力和社交技能都有關系,比如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以及和與他人共處的能力。 研究亦表明,通過游戲能夠最早地展現出兒童的個人能力,包括推遲滿足感、理解他人的觀點、抽象思維、以及自愿遵守規則。許多游戲研究者倡議成人要融入到兒童的游戲中去。
同孩子游戲的技巧:
在日常情景中進行角色扮演。
討論人們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角色之間的聯系。去完郵局回來,可以跟孩子討論整個郵寄流程所需要的不同人員,比如賣郵票和收取郵資的收銀員、分揀工、裝貨工、卡車司機、飛機飛行員、加油工、郵遞員和前臺。去餐館吃飯,讓孩子想象有多少種角色,讓孩子自愿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果需要的話,在初次幫助他們安排角色。
計劃并討論游戲。
幫助孩子進行游戲規劃。討論他們即將扮演的角色,他們即將演示的內容,以及游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大人們不要參與游戲,而是要鼓勵孩子們相互之間討論這些內容。
拓展、介入及重新設定。
當游戲中斷時要對它進行拓展。當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時,大人需要介入并拓展游戲。比如,假裝敲敲門并詢問現在是否可以進來。重新設定游戲,排除分心的事,讓他們繼續玩下去。
引導孩子創造安全的環境。
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游戲環境。不僅玩具要與年齡相符,還要在孩子們互動時注意安全。幫助他們建立能夠保障安全的游戲規則和避開傷害。
鼓勵想象型和創造性游戲,而非模仿型游戲。
當孩子開始關注暴力或狹隘的愚蠢行為時,幫助他們拓展游戲范圍,比如通過重新設定角色,尋找其它解決問題的辦法,及其它能夠達到目的的技巧。阻止任何暴力的,或其它很難持久的游戲。幫助孩子解決那些限制其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問題。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建議先是繪畫,講故事,然后再是寫作等其它更容易控制的方式。
(作者:心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