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體報道果汁行業都是用“爛果子”榨汁。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還能喝果汁嗎?
1、瞎果榨汁是不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瞎果包括未完全成熟就掉落的果子(落果)、成熟后的殘次果、鮮食果中的低檔果等。其實瞎果也是果子,別把它不當糧食,也別覺得瞎果就是爛果子。能物盡其用,又不違背安全性原則,而且成本還更低,何樂而不為呢?這種低成本的原料也造就了出色的性價比,只要安全性有保障,企業、果農和消費者都在受益。
和很多人的“常識”不一樣,如果用平時吃到的那些好果子榨汁反而不符合市場需求。我們國家的蘋果汁90%出口歐美市場,而歐美人喜歡偏酸的口感。正因如此,陜西等地生產的甜蘋果汁只能和歐美的高酸蘋果汁“勾兌”才好賣。而瞎果往往就是偏酸的,恰好滿足了消費市場的口感要求,只是因為“出身不好”所以價格也上不去。一想到還有那么多外國同仁陪咱一起喝瞎果汁,是不是頓時舒坦了哈。
2、爛果榨汁是不是真的?
瞎果榨汁是真的,但爛果榨汁就有點扯了。食品生產不是PS,長多丑都能P成美女。如果用爛果子,口味調不過來不說,其中帶入的真菌毒素(比如展青霉素)也不是加點東西就能解決的呀。更何況后端還有國家標準這一關,亂加東西沒法過關,更沒法出口了。
從質量控制的角度來說,我很同意朱毅(鮮食與制汁水果標準不同)的觀點,前端造成的問題要想到后端去解決,付出的成本會大大增加。我并不懷疑有爛果子進了果汁廠,但要說整車爛果子就敢上生產線,你還真敢信啊?
關鍵是看到底有多少爛果子能通過生產線上的“十八羅漢陣”進入終產品。瞎果在生產線上有多個環節進行清洗和分揀,其中的絕大多數爛果會被清理出去。少數漏網的爛果經過清洗、消毒、滾動高壓噴淋等程序,其腐敗部分也大部分會被去除。
至于說這幾個企業到底生產狀況如何,記者沒能深入企業內部,其實也是猜的。我當然更沒有下結論的資本,還是等食藥總局的調查結果吧。總體上,爛果榨汁是將問題無限放大,我不贊成。
3、國產蘋果汁的隱憂
實際上用瞎果榨汁是多年來的“潛規則”,是在安全框架下盡可能創造價值的做法,只不過消費者之前不了解罷了。隨著十幾億人的消費市場逐漸打開,對于果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國外有專門用于榨汁的蘋果品種,不僅汁液多,還是偏酸口味。國內缺乏這樣的蘋果品種是個大問題,長期用甜蘋果榨汁,不僅不經濟,而且價格還被打壓。用廉價的瞎果來支撐這個市場,顯然也難以持久。
果汁企業的擴張可以很快,買進口生產線形成產能很容易,但農業生產的產能釋放卻需要長周期,兩者脫節的現實案例就是乳業。果汁企業產能上去了,市場需求上去了,可原料跟不上,這有可能迫使些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松對原料的質量控制。從這個角度來講,盡管新聞報道有嘩眾取寵和渾水摸魚(資本做空)的嫌疑,但對這個行業也是一個警醒吧。
4、企業還應該反思什么?
食品行業這些年的發展很快,從小作坊到工業化的轉變值得肯定,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對新的生產方式的陌生。之前出現過對“速生雞”的誤解,也有過對傳統白酒“勾兌”工藝的的炒作。
瞎果榨汁這個現象從出現濃縮果汁產業以來就一直存在,為什么一直沒人提起?是覺得“家丑不可外揚”?現在被媒體“揭發”出來不是更糟么?為什么不能未雨綢繆,先把產業現狀告訴公眾呢?只要方法得當,沒有什么解釋不清楚的呀。
另外,如果企業自己都沒信心面對陽光,怎么能抵御來自暗處的“冷箭”呢?如果企業防記者如同防賊一樣,記者只會更加挖空心思的要鉆進去一探究竟。如果他鉆不進去,那他就會找路邊的XX大爺打聽,這樣的消息往往都是負面的。看看這次新聞中的信源,除了故事性強,幾乎沒有一個靠譜的!
5、消費者該知道的
果汁是水果廉價的“替身”,它有更長的儲存時間,能反季節供應,能降低物流和倉儲成本,飲用也很方便,但它永遠代替不了水果。榨汁后的果渣中依然含有大量有益的營養素,比如“純天然”的膳食纖維—果膠—就是從這里面提取的。
有些家長喜歡把果汁當水喂給嬰幼兒,這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養成口渴喝白水的習慣。想讓孩子(添加輔食后)攝入水果里面的營養素,應該直接給他吃水果,刮泥、切片、剝肉等方式都可以。
至于果汁還能不能喝,可能搞食品的人差不多都是“神經大條”:該喝就喝唄。這種有明顯炒作痕跡的新聞嚇不倒我,但監管部門迅速核實情況并將真相告知公眾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真有問題,企業不能回避,監管不能縱容。但如果媒體造謠,也應該有客觀的聲音站出來。
(作者:鐘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