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進化論迷思:一切都是適應的結果?

    我們常傾向于認為動植物的所有特征都是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實際上很多特征既不是對環境的適應,也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為什么很多人在勞累一天后選擇邊看電視邊吃簡單的微波食品?這樣做是因為方便呢,還是上百萬年來進化的結果?

    我們習慣于假設我們的身體和行為的各個方面都是進化使然,習慣于認為它們以這樣的方式存在,都有著某種目的;我們還能輕易地為它們編造出一堆“進化的故事”。可是這常常是錯的。

    比如雄性哺乳動物的乳頭是沒什么用處的,只是因為雌性有乳頭,所以雄性也有。乳頭的發育并不需要很大的代價,也沒什么危害,因此雄性并沒有必要進化出一套不同的發育機制來“關掉”乳頭的生長。所以雄性的乳頭不是進化的結果,恰恰是因為沒有進化。此外,有些人認為女性的性高潮也跟男性的乳頭一樣,由于相同的原因而存在。

    還有我們的嗅覺。你覺得玫瑰的香氣濃烈撲鼻,還是竭力狂嗅才聞得到?你能分辨出許多人吃過蘆筍之后其尿液發出的奇怪氣味嗎?不同人對氣味的感覺差別很大,這主要是由于編碼嗅覺受體的基因隨機突變造成的,不是適應性的結果。

    也有一些特征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它們本身并不是對環境的適應。比如俾格米人矮小的身材并不是一種適應性,它可能只是生育早的一個副產品。而“早生育”則是在自然選擇下高死亡率的人群的一種適應性。

    在自然選擇下,有一些適應性之所以可以對其他性狀產生副作用,另一個原因是基因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或不同的身體部位有著不同的功能。有時對某一基因變異體的選擇會帶來看似毫不相關的影響。比如有些基因變異能提高雌性的生育力,而當雄性攜帶這一變異時則可能會成為同性戀。

    當一個基因與某個優勢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時候,它被傳下去的機會也會增加。好在減數分裂的時候,同源染色體之間可以重組,讓好基因和壞基因有機會分開。

    有些特征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如我們的闌尾、鴕鳥的翅膀等。這些在生物學上稱為殘跡器官。這些器官已經不具備當初的作用,如今它們要么既無用也無害,要么有了一些新的用處,要么雖然已變得有害,但進化還沒來得及將其淘汰。我們的闌尾或許還有一些功能,但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沒有它并不影響生存,而有它卻要冒更大的風險——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闌尾炎往往是致命的。

    那么我們的闌尾為什么還沒有消失呢?因為進化是一項“數字游戲”。直到幾千年前,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年代里總人口都一直非常少,且每一代生育率極低。這意味著進化很少有機會選擇出那些會使闌尾變小或徹底消失的突變,且這些突變很少有機會通過自然選擇而在人群中得以普遍擴散。另一方面,我們也許在進化上陷入了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如果闌尾變小,使闌尾炎的風險就會增加,這有阻礙了闌尾的變小。總之,闌尾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消失。

    智齒也是殘跡器官。我們祖先頜骨變小,給大腦的發育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然而卻導致口腔的空間太小,容不下那么多臼齒了。但智齒依然會頑強地長出來,它造成的感染甚至可以是致命的。由于智齒長出的時間比較晚,通常在過了生育年齡之后,所以智齒盡管有害,但其所面臨的選擇壓力并不大,從而得以遺留下來。

    總之,對于那些用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各種行為特性的“標題黨”理論,我們都應該保持懷疑(不是對進化的懷疑)。進化心理學之所以臭名昭著,是因為它試圖把人類的一切行為——從從事園藝到強奸——都解釋為我們的祖先適應非洲大草原的生活的結果。毋庸多言,對于“看著電視吃快餐”這一行為之“進化”的種種說法,如果沒有堅實的證據,我們就理應保留高度的懷疑。

    (作者:內含子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



    • 發表于 2013-12-31 00:00
    • 閱讀 ( 8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