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考試季,怎么吃讓大腦跟上節奏?

    可怕的考試季到來了,現在的大學校園里又是一片雞飛狗跳。面對各種大考、各種有最后時限的艱難腦力工作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壓力大費腦子的時候,吃什么才好呢?

    既然有需求,就會有供應。老生常談的話總是很多,說核桃補腦就有人給配核桃,說魚油健腦就有人配海魚。不過,這些說法都沒什么實際意義,因為omega-3脂肪酸雖然為大腦細胞的發育所需要,但大腦細胞在童年時就已經發育完成,細胞終生不再增殖。到考試前那幾天,無論吃多少魚油,大腦都是不可能長出新細胞來的。

    那么,供應大量蛋白質怎么樣呢?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的確很必要,多種神經遞質要靠它們來合成。但人一天也就需要幾十克的蛋白質,供應太多并沒有額外的好處。二兩肉/魚一個蛋一杯奶加上六兩主食已經足夠了。

    相反,魚肉類食物太多,對于精神壓力大、腦力勞動負擔沉重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老話說,思傷脾。這話聽起來挺玄,實際上符合科學道理。因為人體在集中精力思考的時候,或者精神壓力巨大的時候,植物性神經的功能受到壓抑,消化道的血液供應也會減少,那么消化吸收功能就可能會受到影響。對于很多消化吸收功能本來就比較差的人來說,只有在全心全意、輕松愉快的時候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如果在飯桌上談論工作,談論分數,或者一邊吃一邊想著怎么做題怎么工作,對于消化弱的人來說,是非常妨礙消化吸收的事情。消化科的醫生經常教育大家,心情緊張是消化道潰瘍的重要原因,而很多人也有這樣的體驗:特別緊張的時候容易發生胃疼、肚子疼、吃不下飯等反應。如果因為壓力太大而休息不足,睡眠不佳,還可能會妨礙消化道細胞的更新和修復。常此以往,造成消化吸收機能低下,不僅會因為營養不良而體能低落,消化不充分的食物成分如果“漏”進了血液當中,還可能引起各種“不耐受反應”,即慢性食物過敏,這也是食物與健康的研究新熱點之一。

    在各種食物當中,給消化系統帶來壓力較大的就是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品。蛋白質類的食物需要較多的胃酸和蛋白酶,氨基酸被吸收之后的后期處理也最復雜,所以吃高蛋白食物給胃和肝臟帶來的壓力都比較大;而脂肪多的食物排空慢,還需要較多的膽汁來幫忙。淀粉類食物在徹底煮熟糊化之后比較容易消化,各種熟蔬菜也是比較容易消化的,而且從后期代謝來說,肝臟的負擔也比較輕。有研究表明,縮膽囊素(CCK)是促進困倦感的一個因素,而在攝入蛋白質和脂肪豐富的食物之后,CCK的水平會上升。這些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確認(Kapas et al, 1993)。

    說到這里就能明白,干了一天體力活兒,用大魚大肉慰勞自己還是可以的;干了一天腦力活兒,飯后還要繼續干下去,那么就不能多吃那些給消化系統帶來沉重負擔的食物。壓力越大,就越需要吃清淡簡單的食物。盡量降低消化系統對人體精力和能量的消耗,才能保證飯后不至于昏昏欲睡,腦力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血糖反應過高的食物,也不利于大腦的思考。研究早已知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能升高血液中5-羥色胺的水平,而它對于睡眠有促進作用。然而,不同血糖反應的食物,似乎作用還不相同。精白細軟的主食,以及各種甜食,造成血糖快速被吸收入血,胰島素水平快速升高,而胰島素高水平可能也是人體餐后困倦狀態的原因之一(Wells,1998)。有研究發現,即便同樣吃大量米飯,吃高血糖反應的大米品種,和吃低血糖反應的大米品種相比,感覺困倦的時間會顯著提前(Afaghi et al,2007)。

    最新研究提示,對于夜間睡眠不夠充足的人來說,午餐的數量會影響到用餐30分鐘之后的駕駛狀態。同樣的食物內容,用餐量大的人會感覺更為困倦,(Reyner et al,2012)。這提示我們,無論食物內容如何,少吃一些會讓人精神更好,餐后更不容易困倦。  

    補充大腦活動所需的營養成分,以水溶性維生素和磷脂最為重要。磷脂是與記憶有關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合成原料,在蛋黃、大豆中最為豐富。維生素中最要緊的是維生素B1,因為它在人體中的儲存量最小,幾天不足就可能對工作效率有所影響。其他如脂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都不是幾天內能看出效果差異的營養素。因此,適當吃些粗糧薯類豆類來補充B族維生素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這些主食品的血糖反應比較低,有利于長時間維持精力和情緒的穩定,有利于保證學習工作的效率。

    另一些有利于穩定情緒的營養素是礦物質。減少鈉的攝入,增加鉀、鈣、鎂的攝入量,有利于保持情緒沉穩平和。多吃蔬菜和水果最有幫助,特別是富含鎂的各種深綠色葉菜和富含鈣的酸奶,對抵抗壓力最為有益。

    在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時,除了調整食物品種,還可以減少正餐食量,兩餐之間適當加餐。歐美國家有吃上午點、下午點的習慣,正是為了在餐后3小時血糖下降、精力不足的時候適當“充電”,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還要盡量避免吃過多的加工食品,因為其中的香精、色素、磷酸鹽等成分可能對情緒造成不良的影響。對于兒童來說,它們有引起多動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嫌疑,對成年人可能也同樣不利于集中精力工作。那些容易發生煩躁和抑郁情緒的人,往往是接觸自然少、加工食品多的人,或許與此也有關系。

    總結以上理由,提出壓力下飲食的幾個建議:

    1.一日總能量略低于平日水平。

    2.烹調方法清淡,不用煎炸燒烤,烹調油適當減少;

    3.增加蔬菜供應量,特別是各種綠葉蔬菜。但宜少用產氣蔬菜如西藍花、洋蔥、牛蒡等。

    4.主食總量下降,適當增加粗糧、薯類和豆類的比例,保持血糖穩定。但如果平日不吃豆類,不宜量太多,避免腸道產氣。

    5.午餐、晚餐七八成飽,避免影響飯后的學習。兩餐間宜有少量加餐。

    6.盡量少吃各種甜食、甜飲料和含香精色素的加工食品。

    7.嚴格預防食物過敏和食物中毒,不吃來源可疑和以前沒吃過的食物。

    8.如果食欲不振或消化功能下降,宜供應助消化藥物和復合維生素。

    推薦食物示例(食譜為我在養生廚房教授過的原創菜譜):

    香甜八寶粥:

    紫米,糯米,小米,花生,紅棗,桂圓肉,葡萄干,蓮子,鮮百合,加8倍水煮粥。

    適合用來做晚餐主食或夜宵。

    茼蒿拌豆腐:

    茼蒿(焯熟),石膏豆腐(焯過),肉松,雞汁,胡椒粉,香油。

    適合用來做正餐菜肴。

    豆漿蒸蛋:

    豆漿,雞蛋,低鈉鹽,雞精,香蔥,胡椒粉和香油。

    清淡、美味而容易消化,不易造成蛋白質過量。

    焯拌菠菜:

    菠菜(焯熟),煮雞蛋(切碎),枸杞子,熟芝麻,鹽,雞精,胡椒粉,香油。供應鉀、鎂元素、胡蘿卜素和膳食纖維。

    (作者:范志紅)


    • 發表于 2013-12-18 00:00
    • 閱讀 ( 915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