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幫助人的7大誤區,你躺槍了嗎?

    導讀:前幾天小編推薦了一篇文章《如何讓別人無法拒絕你?》,其中從求助者的角度,討論了如何利用尷尬的力量讓陌生人接受你的幫助請求。若和本文對照閱讀,一定能給你更多啟發,讓你看到幫助行為的正反利弊兩面。畢竟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幫助與接受幫助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幫助人是付出,卻也收獲著快樂。但是,幫助人又是一件“技術活”;如果我們不明所以,有時會陷入“幫助人的誤區”。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幾天前的一個黃昏,我帶著孩子在鄰近的小區內玩耍。一個小男孩走在我前面,他的媽媽還在后面,隔著有好幾米遠。小男孩不過3歲,腳下是一處臺階,他正在將搖搖車往上抬,想要越過去。我沒有伸手去幫助他,只是在一旁觀察。不一會兒,經過努力,他順利地將車子抬了上去。這時他的媽媽也跟上來了。

    如果我是個熱心的大叔,我一定會不自覺地上前去幫助他;但我之所以沒有那樣做,是考慮到:這也許是他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因此,我默默地看著,決定是否要上前幫助。現在想來,這是對小男孩表達尊重和關愛的一種方式。

    小時候,老師們教導我們要“樂于助人”或“助人為樂”,那時懵懂的我很是不明白:為什么幫助人會快樂呢?今天,我確乎常常體會到助人的快樂了。

    記得曾讀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并不存在完全不考慮自己而去救助他人的行為。如果有的話,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或一種人格缺陷,因為它泯滅了自我。

    當我們幫助人卻不考慮自己是否有此能力時(有時會因此讓自己處于危險中),這一行為至少不值得提倡。比如,如果我們不擅長游泳,卻去救一個落水者。《圣經》中說,“在你的能力范圍內去幫助人,上帝才會喜悅。”(注1)

    這是幫助人的第一個誤區: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去幫助人。

    第二個誤區:勉強自己、不情愿,從而也不快樂地幫助人。

    假設這樣一種情形:一個年輕人下班后擠上地鐵,拖著疲累的身軀,這時走上來一位老人,對于年輕人來說,要不要讓座?如果他讓座,他可能是不情愿的,因為他自己在那時其實也非常需要這個座位。

    在這種情形下,我的主張是:先不用讓座。把讓座的“機會”留給身邊其他乘客——因為不大可能大家都像你這般疲乏吧。你沒有必要不關愛自己,而過多承擔了所謂的社會賦予你的期望。正如亨利·克勞德博士所說:“施絕對是比受更有福,可是,假如你的給予不能在內心結出喜樂的果實,你就必須重新檢視這條動機律了。”(注2)

    假如你沒有上述情況,我當然主張你主動讓出這個座位來(事實上,我自己也常常會這樣做)。

    第三個誤區:在別人不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

    仍以讓座為例。據說在西方一些國家,若是讓座給老人,他們常常不接受,有時甚至會有些不悅。原因是他會覺得你把他當成弱者,當成需要救助的人。當然,由于文化的差異,在我國就與此大不相同。

    從這里可以概括出一條原則:即幫助人必須以對方需要為前提。若對方不需要你的幫助,你硬要幫助,這便是強加——而且這多半是滿足助人者自己的需要。

    最近一個網友對我說,她的一個朋友亟需幫助,原因是那位朋友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長期有一種孤獨感,問我有什么好的方法?當我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之后,她仍然追問我:“那他怎么樣才能治愈自己呢?”我并不認為她這樣的舉動是合理的,于是委婉地告訴她:“如果他來問我,我想,我會與他認真探討一下。”

    第四個誤區:認為幫助人一定不能收取報酬。

    這里要區分正式的助人工作和非正式的助人活動,以及經營性的助人行為和公益性的助人行為。

    從廣義上說,醫生、律師、電腦工程師等的工作都是在幫助人,都屬于經營性的助人行為,而經營性的活動當然是要收費的。但這里又有個問題:為什么助人還可以變成經營性的行為呢?試舉幾例分析之:

    ·幫助鄰居拿東西上樓(非正式助人,不收費)

    ·為路人指路(同上)

    ·為同車的乘客讓座(同上)

    ·為別人介紹對象(有時會收取一定報酬)

    ·幫別人家看孩子(若是長期、固定的委托,則通常會收費)

    ·幫助處理婚姻矛盾(若是親友關系,當然不收費;若是由心理咨詢師來完成此項工作,則屬于正式的助人工作,需收費)

    ·幫助處理家庭糾紛(若是社工來做,不收費,但社工所在的組織會支付給社工報酬;若是心理咨詢師來做,需要收費。)

    ·幫助解決心靈上的煩惱(若是牧師來做,不收費,但所在教堂會支付牧師的工作報酬;若是心理咨詢師來做,需要收費)。

    由此看來,并且所有的助人活動都不收費。在正式的、規范的、經營性的專業助人活動中,是少不了收費這個環節的。

    第五個誤區:幫助人并同時為他負責。

    我們鼓勵助人者全心全意地助人,而不是留有遺力,或者半心半意,但從來不主張助人者要為被助者最終的生活負責。

    “我們必須對(to)別人與為(for)自己負責。”(亨利·克勞德語,注3)關于這一點,在《圣經》中的“加拉太書”第六章中有非常完美的闡釋。

    “你們應彼此協助背負重擔,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第二節)很多時候,別人的重擔太大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資源或知識,來承受那些重擔,因此確實需要別人的幫忙。幫助別人承擔他們無法承受的重擔,這正是博大的愛,也是對別人負責的表現。

    可是,第五節也說:“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可以擔當的責任,是我們每天都必須自己負責和設法解決的。

    正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所說:“(任何人)不論從別人那里得到多少支持和指導,必須承擔對自己生活的最終責任。”(注4)

    第六個誤區:允諾幫助卻不能全心投入。

    有些人會輕易許諾幫助人,事后卻不能全心去幫助他。這實際上反映了他的幫助不是出于完全自愿和真心的。

    有人曾提出忠告:“如果無法100%地全情投入,就不要幫人。”(注5)他的理由是:當你沒有相應技能或時間的時候,幫忙確實常常是幫倒忙。本來別人可以找到更好的幫手,但因為你的介入,他們錯失或耽誤了那樣的機會。在某些情況下,你的善意會傷害到別人。

    第七個誤區:犧牲自己或家人的利益去幫助人。

    一般人都不會這樣做,特殊的職業如特種兵、消防人員除外;如果誰這樣做,而且不收取任何報酬,這是值得質疑的行為。

    數年前,深圳有位著名的歌手叢飛,曾在十年之中為178個孩子捐資助學300萬元,令深圳市民為之感動,被譽為“好人叢飛”。然而,等到他自己身患重病時卻無錢醫治……雖然我敬佩叢飛的這種精神,但是這一行為的動機卻不妨分析一下。

    據叢飛自述,他出生于遼寧省的一個貧困家庭,在他小的時候,他的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因為交不起學費,挨過老師不少批評。有一次,他又沒能把學費拿來,被趕到教室門外。那天,天氣并不冷,風也不大,天上還有太陽,可是他站在教室外面,越站越覺得冷,冷得直打哆嗦。后來,他才意識到這是內心的害怕與恐懼,怕從此再也不能上學……他說,“后來只要有人說起交學費的事,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站在教室門外打哆嗦的情景,那種感覺,真是太恐懼了!”(注6)

    正是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他成名后,“全力以赴,幫助那些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成了他的堅強意志和行動。我們固然要崇敬叢飛這種捐資助學的精神,但問題是:當一個人不顧自己及家庭的利益卻要去幫助人時,這是可怕的。叢飛的第一個妻子正是對他捐資助學的事很有意見,竟毅然決然地與他離了婚。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負責任,每個家庭都負起自己的責任,每個機構都擔負起自己的使命,那么,我們在向社會奉獻愛心的時候,又何須犧牲自己及家人的利益呢?因為我們的“給”是出自愛心的,而不是出于恐懼;是完全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的,而不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我們需要謹記,“真愛應該只會帶給人幸福,不可能使人沮喪。”(注7)

    【注釋】

    1.  出處有待查證;

    2. 《過猶不及》P93,【美】亨利·克勞德 & 約翰·湯森德 著,蔡岱安 譯,海天出版社,2011

    3.  同上書,P23

    4.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P279,【美】歐文·D.亞隆 著,黃崢 張怡玲,沈東郁 譯,商務印書館,2015

    5. 《請不要隨便幫助別人》一文,撰文/ Cammi Pham,載于“改變自己”微信公眾號

    6. 《拔魯——廣播劇作品選》P174,牛金瓶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7. 《過猶不及》P92,【美】亨利·克勞德 & 約翰·湯森德 著,蔡岱安 譯,海天出版社,2011


    文:鄒根生 | 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6-21 00:00
    • 閱讀 ( 82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