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兩個報道給喜愛吃刺身、魚生以及醉蝦等生鮮水產的人們潑了一頭冷水:一個報道稱一男子天天吃自己店里的生魚片,結果被廣節裂頭絳蟲寄生;還有一個報道稱另一男子經常吃“三文魚”和醉蝦,結果被查出肝吸蟲寄生。
這兩個報道雖然看起來是個例,但是的確為喜歡吃生的水產制品的朋友們敲響了警鐘,在食用生魚片、醉蝦等時,一定要重視寄生蟲這一風險。
廣節裂頭絳蟲,也稱作闊節裂頭絳蟲,是一種淡水性的寄生性扁形動物。其生活史需要更換若干次寄主。一般來說,從卵中孵化后產生的幼體(鉤球蚴),會寄生于淡水甲殼動物體內,并發育為原尾蚴。隨后隨著淡水甲殼類被小型淡水魚類捕食從而進入第二寄主體內,并在第二寄主體內發育為尾蚴。此時即為感染階段。
在自然界,哺乳動物會捕食小型淡水魚類,從而被感染成為終末寄主。由于人類通常不生吃小型淡水魚類,因此一般不會感染。但問題在于,這些小型淡水魚類會被作為大型肉食魚類,如鱒魚、鱸魚等的餌料,從而使這些大型魚類感染。如果人食用了生的或未完全烹熟的這些魚類,即有可能感染廣節裂頭絳蟲。
和廣節裂頭絳蟲類似,肝吸蟲(也叫華支睪吸蟲),也有著類似的生活史,不過肝吸蟲的第一寄主多為淡水軟體動物,特別是螺類。并且肝吸蟲的尾蚴幼體從螺類體內逸出后,不但會尋找淡水魚類作為第二寄主,而且還會寄生于淡水甲殼類動物如蝦、蟹等體內,來繼續發育為囊蚴,此時即為感染階段。因此食用醉蝦這類生蝦制品,和食用生魚制品一樣,也會具有感染肝吸蟲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廣節裂頭絳蟲和肝吸蟲的第一第二寄主(也稱中間寄主)均為淡水生物,因此淡水魚類、蝦類是廣節裂頭絳蟲和肝吸蟲的主要攜帶者。在我國,淡水魚多是烹熟后食用的,這會殺死含有的寄生蟲。但是近年來,隨著食用生魚片的流行,一些商家用虹鱒替代成體在海水中生活的大西洋鮭(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三文魚)來制作生魚片。由于虹鱒是淡水魚類,因此有較大風險攜帶有寄生蟲。正如第一則報道所說,長期食用這種用本質是淡水鱒魚的“鮭魚”制作的生魚片,那么被廣節裂頭絳蟲感染的風險就比較高了。而在我國一些地區長期有食用生蝦制品的傳統,因此這些地區也是肝吸蟲的多發地區。
那么,生吃淡水魚蝦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那么生吃海水魚,比如吃真正三文魚,會不會沒有這類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由于海水魚所生長環境和人體環境在溫度、鹽分等因素上有較大不同,但是一些海洋性寄生蟲依然有可能侵染人類。其中最著名的是異尖線蟲。異尖線蟲又叫海獸胃線蟲,顧名思義,它是以海洋哺乳類作為終末寄主的,這一特性給賦予了它寄生人體的能力。異尖線蟲的幼蟲可以以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等海魚,甚至包括烏賊等作為中間寄主,當人類食用了含有幼蟲而未經處理的上述海產時,就有被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不管對于前面說到的淡水性的廣節裂頭絳蟲和肝吸蟲,或者后面說到的海水性的異尖線蟲,一些坊間傳聞的說法,如用醬油、醋、芥末、酒等浸泡的方式,都不能有效的殺滅。而最有效的方式,則是充分烹熟這些水產品再食用。對于海水魚類,還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度冷凍(歐盟規定為零下20℃冷凍24小時以上,FDA則規定為零下35℃冷凍15個小時或零下20℃冷凍7天)來殺滅異尖線蟲。不過由于一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或者追求“新鮮口感”,并沒有按照規定充分冷凍,因此提高了感染異尖線蟲的風險。
綜上,魚生雖美味,但對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不能忽視。為了安全起見,魚蝦等還是烹熟食用最為穩妥。如果一定要體會生魚片、醉蝦這類生的水產制品的“生鮮口感”,那么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涂抹調味品上,而是應小量少次來降低感染風險。并且若食用后出現不適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并告知生水產食用史,以便診斷和治療。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