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你有時想吃飯有時沒胃口?

    導語:人為什么想吃飯,又為什么有時候不想吃飯。這個問題貌似簡單,餓了就吃,飽了就不吃唄。但人們認識食欲的原理卻經過了有趣和曲折的過程。實際上,人類的食欲比動物要復雜得多。總的來說是作為政府機關的下丘腦和意識形態部門的大腦之間合作和競爭的結果。

    雖然吃飯是理直氣壯天經地義,可總有些人有些時候不想吃飯。用專業術語來說,叫做食欲不振。盡管沒食欲如今成了很多人的夢想,有的想通過服藥甚至吸煙壓制自己的食欲,以達到減肥的目的。但食欲是任何有意識的動物的本能,是生存必須的一種感覺。人類所有的行為里,只有進食和購物是有意識的攝取能量,其他的都是要消耗能量。我們按時上班,需要老板的監督,部門的考勤還有經濟手段,但我們進食卻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

    那么食欲這種感覺是如何產生的?這在現代醫學解剖學、生理學發展之前,看上去是個愚蠢的問題,就跟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一樣,似乎無需回答。對食欲最初的解釋,現在看來也有點不著調。最早的關于食欲的生理學解釋來自Cannon和Washburn兩人,他們認為人感覺到饑餓是因為胃空了以后,胃壁相互摩擦引起的。Washburn自己吞了一個氣球,在胃里把氣球充起來,使胃壁不能相互摩擦,于是自己感覺不到饑餓了,以此作為證據支持自己的理論。在Washburn所在的年代(1912年),這樣做需要一定的勇氣。但科學家們不相信勇氣,這個理論很快就被質疑,因為有比Washburn吞氣球更狠的證據:胃被切掉的病人依然會感覺到饑餓,不管是切掉一部分還是全切之后把食管和小腸直接連起來的病人。

    既然用空腹解釋饑餓感和食欲不太合理,研究者開始考慮食欲是受血液里化學物質的影響。支持這種理論的一個有趣的實驗:把飽餐過的狗的血液輸給餓狗,看餓狗的反應。確實,輸了飽狗血的餓狗,胃停止了運動,提示餓狗也不再餓了。那么研究者順理成章的把饑餓時血液里可能發生變化時的物質當成食欲的信號。比如葡萄糖、胰島素、脂肪酸等等。但是不管哪一種,都存在巨大的缺陷,不能自圓其說。正常人在兩餐之間可以保持穩定的血糖濃度,人們并不需要等到低血糖時才感覺饑餓,需要進食。肝功能正常的人甚至一兩天不吃飯血糖都未必降低。胰島素只有在進食的時候才開始大量分泌,注射大量胰島素產生的低血糖反應主要是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經興奮反應,卻不一定有饑餓感。更主要的,這些學說都不好解釋常見的食欲不振癥狀。

    很多疾病,從普通感冒到晚期癌癥,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與正常人相比,血糖、胰島素和脂肪酸的變化沒有多少差別。為什么這些人就不愛吃飯了。還有一類神經性厭食癥,全身上下并沒有可以引起食欲減退的疾病,整個人除了不想吃飯之外一切正常。只不過過于愛苗條和怕肥胖,即便已經嚴重營養不良了,也拒絕吃飯。這種奇怪的現象也無法用血液中物質成分變化控制食欲的理論來解釋。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控制食欲的核心中樞是在我們的下丘腦。下丘腦負責一切與生命有關的本能活動,和一些本能的情緒反應,比如體溫、飲食、內分泌、應激、憤怒、驚恐等等。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么下丘腦可以算作政府機關。有人認為這個職位應該歸大腦,其實與下丘腦比起來,大腦更像負責意識形態的部門,實際事務大部分還是下丘腦去做。在下丘腦的中間和兩側分別有兩群神經細胞,分別控制“不吃飯”和“吃飯”。如果中間的神經細胞壞了,人和動物就不知道飽,很容易就胖起來。如果兩邊的壞掉了,人就不知道吃飯,餓死也不吃。說到這里,有個插曲,這個目前大家都接受的理論,曾經一度因為某個大牛的誤導而被遺棄。這位大牛的文章一度發表在國內外學術界當前頂禮膜拜的Science雜志上。他告訴人們,他的實驗證實把大家認為負責吃飽感的神經細胞精確破壞掉之后,動物的飽感并沒有變化。可就有人不信邪,實際上,不管是在他之前還是之后,沒有人能重復出他的結果。下丘腦的“吃飯”中樞頭銜,一直到今天還是很穩固。

    如同政府機關定時學習和傳達上級文件,領會上級精神一樣,下丘腦與大腦的聯系也非常緊密。體現到吃飯上,那就是食欲受習慣、文化、學習等高級神經活動的影響。有人提出為什么我們每天要吃三頓飯,兩頓或者一頓不行嗎?從能量供應方面考慮,一頓到三頓都是可以的。原始人或野生動物更是沒規律,吃了一頓可能十天半個月沒有下頓。但是長期的習慣已經在下丘腦控制的生物鐘那里留下了自動控制程序,到了午飯時間,就算胃里還沒排空,血糖和胰島素也沒有變化,就感覺餓了。還有,要是有人給我吃冬蟲夏草,我再餓也不會有食欲,還感覺到智商受到了侮辱。但信奉中醫蟲草理論的人則會像碰到了仙丹一樣,即便剛剛飽餐過,也要盡力吃一些。

    顯然,吃飯是神經系統統一協調控制的活動。人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各種刺激都會影響體內激素和神經遞質的變化。這些刺激可以是血糖和胰島素的變化,可以是下班的鐘點,或是緊張孤獨的感覺。這些刺激啟動大腦中的獎勵機制,以足以和毒癮強度相當的力度驅使著人們去尋找食物,有時甚至不惜放棄尊嚴去乞討偷竊。

    而不吃飯的人,有的是因為身體的疾病癥狀,比如疼痛和發熱,影響下丘腦;有的是因為體內釋放過多抑制食欲的物質。極端者,意識形態直接干擾行政命令,不吃飯成了獎勵機制。不少厭食癥患者都是年輕女孩,當節食和催吐讓自己體重下降之后,減重的成就感促使她們采取更嚴格的節食計劃。最后直到皮包骨頭,外貌象穿了時裝的難民,也還覺得自己太胖。至于以絕食的方式進行抗議,則是真正的意識形態對食欲的控制了。不過這種高級神經中樞對食欲的影響也不一定是壞事。以我為例,從小到大都是死忠的咸黨。但了解高鹽的危害,并主動控制食鹽之后,現在口味已經淡多了。

    吃飯還是不吃飯,對其他動物極為簡單的事情,人卻生出了巨多的變數。也許有人會說這是進化的代價,我卻更愿意積極的看待。如果不是這些復雜的變數,也許科學家們就不會有了解食欲機理的動力。

    (作者:lw56102  醫學博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 發表于 2014-01-10 00:00
    • 閱讀 ( 96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