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情緒一改變,身體也變化?

    導語:科學家認為,情緒也是一種生理變化。這不,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就繪制了一幅人體“情感地圖”,情緒變化時,身體的不同部位也會興奮或者抑制。

    當我們在公園里和甜心散步的時候,我們步伐輕快而且心臟會砰砰直跳;而當我們面對一次重要的面試時,則會肌肉僵硬、手心出汗還微微顫抖……我們常常通過身體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大約100多年前,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就提出了一個讓人震驚而且爭議不斷的問題:情緒到底是心理變化還是生理變化?詹姆士指出,如果我們回憶某種強烈的情緒,如憤怒或興奮,然后盡量剔除掉身體本身的感受,然后我們便發現什么也沒有剩下,沒有構成情緒的所謂“心理物質”……我們也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呼吸局促、沒有心跳加快、沒有臉部通紅、沒有鼻孔張開、沒有肌肉緊繃、沒有激素水平升高等等的憤怒還可以稱為憤怒……

    把情緒歸為一種生理變化的思路從達爾文開始,他的支持者和繼承者們認為,情緒不僅在人中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都存在。他們認為動物和人出生的時候就帶有基本情緒,不過他們在基本情緒的分類上爭議不斷,如美國心理學家羅·艾克曼將其分為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6種基本情緒,而另一些人則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不過,大多數觀點都認可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和厭惡這5種情緒應該歸入基本情緒。這些人認為,其余的情緒都是在基本情緒的基礎上后天發展出來的,被稱為混合情緒。他們認為情緒是適應性進化的結果,情緒系統幫我們在應對周圍環境挑戰的時候做好準備,這包括調節心血管、骨骼肌、內分泌系統和感覺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等一系列的變化。情緒與身體狀態的關聯,反應出我們常說的情緒體驗,如一個即將在下周結婚的女孩可能突然感覺到“腳冷”,一些失望的愛慕者可能感覺“心快碎了”,我們最害怕的調子可能讓我們“毛骨悚然”……

    盡管情緒和大量的身體變化關聯,現在仍然爭論不休的是,和情緒相對應的身體狀態變化是不是足夠特定或穩定,以至于可以作為解密諸如生氣、害怕和興奮等情感的基礎。現在,隨著近期阿爾托大學的Nummenmaa等人在發表在著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關于這種關聯的探討,我們又能進一步了——他們繪制了人體的“感情地圖”。

    研究者選擇了來自西歐(芬蘭、瑞典)和東亞(中國臺灣)的701個樣本,進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類似于地形圖等高線的繪制方法來把人體哪部分變得“活躍”或者“抑制”描繪出來。由于選擇了東西方不同的族群和文化,這一研究結果變得有說服力,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干擾。當人們如果只靠“憤怒”、“高興”這樣的單詞回憶當時的情緒體驗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忽略一些身體的細節,然后只回答出老套的情節。考慮到了這一點,研究人員用短故事和電影這兩種產生感情最強烈的東西來喚起他們的情緒心理意向,并且讓他們在體會到心理變化的當時,在線回答哪部分身體變得興奮,哪部分身體變得抑制。之后,繪制的“地圖”用暖色來表示興奮的部位,用冷色來表示抑制的部位,黑色代表無感覺區域,大致也可以這樣認為興奮的地方我們感覺發熱,抑制的地方感覺發涼(然后很快有眼尖的同學興奮地大叫:看!我們在害羞的時候變身蜘蛛俠了……這圖不是這樣看的)。

    從興奮的程度上看,顏色從紅色到黃白色代表興奮的程度升高,深藍色到淺藍色代表抑制的程度升高。通過這張圖我們知道了,害羞的時候普遍的反應是雙臉發燙,心、腹有小小地興奮,大概就是心跳有點小小地加快,然后呼吸有點不暢,最后胳膊和腳抑制,會嗖嗖發涼或者腳丫有點小小地冷啊……有機會可以細細體會下看準不準啊?反正這幾個搞研究的科學家自我感覺了一下,覺得靠譜……

    研究發現,大多數基本情緒都和胸部關聯,如呼吸和心率的變化;相似的,所有的情緒中,頭部都出現了生理變化,包括面部肌肉的變化、皮膚的溫度、淚腺的變化等;上肢容易因為生氣和高興等情緒變得興奮,而憂愁、悲傷等情緒則會使之變得抑制;胃部很少參與情緒體驗,除非感到厭惡的時候……高興/快樂和其他情緒相比更能引起全身感覺體驗的興奮,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另外,和基本情緒相比,所謂的“混合情緒”所引起的體感就要弱得多了。而且分析發現,任何一種情緒似乎都存在“體驗核心”,如驕傲的核心在圖中是頭和胸,這大概是驕傲的人普遍抬頭挺胸的原因吧?說是“心里害怕”果然也是有原因的……再一看生氣的人的“地圖”,果然有暴力傾向啊,不過他最可能先上手,比如摔東西、捶墻,而不是出腳……

    總的來說,這一研究成果支持強調身體感覺在情緒體驗中起決定作用的觀點,強調了其生理性。盡管在科學界逐漸占據上風,生理傾向的觀點必然會繼續受到質疑,因為這對傾向于認為情緒是社會文化現象的人是個挑戰,畢竟把情緒完全看成是肉體上的感覺,讓人有些那么不太舒服……


    • 發表于 2014-01-08 00:00
    • 閱讀 ( 106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