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一檔火爆節目背后的十年發生了什么?

    文/王月

    《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在2017年最先火起來的綜藝節目,無一例外全是文化類節目。《見字如面》刷爆朋友圈、《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捧出00后才女、《朗讀者》讓董卿成為新一代的國民女神。眾多觀者在感嘆:在神劇滿天飛、滿屏小鮮肉的包圍中,終于能洗洗眼了。

    最出名的讀書類文化節目

    2015年,新年伊始,鳳凰衛視(中文臺)的《開卷八分鐘》欄目宣布停播,眾多愛好者大呼失望,視其為“新年噩耗”,紛紛感嘆:一個偌大的電視臺,竟然容不下一張書桌。

    作為鳳凰衛視一個日播的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從2007年1月1日開播至今,歷時8年,主要由知名文化人、作家梁文道擔綱,他在一周五個工作日中每天用8分鐘介紹一本書。在梁文道眼中,這是目前世界上堅持期數最多的讀書電視節目。

    說起讀書類文化節目,世界上最出名的當屬法國電視五臺貝納爾?畢沃主持的《讀書》,每周五晚9點30分開始,在約90分鐘時間里,沒有影視,不播音樂,由主持人和被評點圖書的作者與讀者一起侃侃而談。

    這個高雅的文化節目,長時間地在法國全國收視率排行榜上處于較前列位置,從1975年一直延續到1990年,成為法國電視史上最著名、最長壽的文化節目。像畢沃一樣做一檔高品位的文化節目,也成為許多中國電視人的夢想。

    但在中國,在娛樂化大潮的沖擊下,在以資訊和娛樂為主要功能的電視節目中,讀書類文化節目顯然是冷門中的冷門。1995年,央視《讀書時間》創辦,開啟國內熒屏先河。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讀書欄目爆發小高潮,最多時達到20檔。

    2017年3月25日,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駝石溝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杏園朗讀國學經典《弟子規》內容。

    但是在2004年前后,由于大多數電視臺都采用末位淘汰的競爭機制,叫好不叫座的文化節目很難長期在電視熒幕中存活,只能遭遇“收視率末位淘汰”的悲慘命運。

    《讀書時間》由央視1套調整到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最終只存活了8年。而與《讀書時間》同期推出的全國各家電視臺的讀書節目也紛紛下馬。

    相較于娛樂類節目,文化節目確實有一定的準入門檻,似乎天生難與高收視率有緣。2001年7月,《讀書時間》被調整到科教頻道。與此同時,《百家講壇》也在科教頻道開播。

    當時的《百家講壇》走的是高端路線,宗旨是辦一個“沒有圍墻的綜合性大學”。這檔節目請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大師名家,如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葉嘉瑩、霍金等,都赫然名列在早期《百家講壇》名單上。

    他們都是當今科學界、學術界的大紅人,卻沒能帶紅節目。相反,由于授課講法單調,專業性太強,觀眾大都聽不懂。節目收視一度幾近于零。

    《百家講壇》最終成了“百家歷史講壇”

    在“末位淘汰制”的壓力之下,《百家講壇》只好改版,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線,放下身段,徹底走向大眾化。

    2004年底,《百家講壇》推出了著名作家劉心武的“揭開秦可卿身世之謎(上、下)”,隨后在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講壇》在3個月內用了13講全面播出了劉心武的“秦學”講座。“秦學”引發了“紅學”研究界一場聲勢浩大的學術爭論,借助這一事件,《百家講壇》這個帶有學術意味的電視欄目一時成為傳媒關注的熱點。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劉心武揭秘的《紅樓夢》有沒有爭議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心武講得很有趣——他用的是偵探小說的套路,引人入勝。紀連海的《正說和坤》,也是這個路數。

    這些講座與其說是學術探討交流,不如說是在向觀眾講故事。當時《百家講壇》制片人就要求,節目必須像好萊塢大片那樣要求35分鐘必須有一個懸念。故事的“腳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節、有懸疑、有矛盾、有沖突,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于一些所謂精心制作的電視劇。

    但這還不是全部。其后還有易中天的《品三國》,在精彩的故事之外,還品出了官場生存哲學。于丹講《論語》《莊子》,直接把經典講成了心靈雞湯般的人生感悟。他們用流行話語,把古典文學講成了暢銷文化,這又引發了“學術娛樂化”的大討論。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百家講壇》火爆到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能說明文化類節目的特殊價值,在娛樂化大潮中,文化電視節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間。

    《百家講壇》的風光,并沒有持續很久。其選人機制導致人才后繼乏力,明星不再涌現,而節目形式也是多年不變,話題選擇、講座內容比較單一,最終路越走越窄——《百家講壇》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家歷史講壇”。

    到2008年底,由于《百家講壇》收視連續跌出央視10套所有欄目前十名,甚至一度傳出停播傳聞。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了一股清流

    2012年,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讓很多電視人見識了“制播分離”模式的魔力。不同于傳統電視臺節目的自產自銷,《中國好聲音》的播出平臺為浙江衛視,制作團隊則是曾打造《中國達人秀》的原班人馬金磊團隊。

    因為是專業的節目制作團隊,又有資本支撐,制作成本不用愁,還能引進國外節目的成功模式,節目質量提升明顯。

    《中國好聲音》的制播分離模式,也讓CCTV和其它衛視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么玩啊。于是他們開始尋求“外援”了。此時,定位“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進入了CCTV的視線。

    跟《中國好聲音》相似,這檔節目的靈感來自美國的綜藝節目《全美拼字大賽》。美國這個拼字大賽從1925年延續至今,拼字比賽的參加者先從班級沖向學校,再從學校走向區縣市甚至是全國比賽。《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也是這樣的競技比賽賽制。區別在于,美國原版節目追求的是“拼”,而央視則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把焦點對準了“寫”。

    節目的寓意也就在這里,即喚醒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漢字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如今的人們已逐漸陷入會打字不會寫字的尷尬。

    2013年8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1套和央視10套同時播出,在全國掀起一股“漢字熱”。這檔文化節目備受追捧,并不只是因為其節目制作精良,而是那時的觀眾對歌唱類選秀節目有些審美疲勞了。

    這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出現在電視上,就成了一股清流。

    2014年10月16日,河北邯鄲,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東籬詩社正在吟唱《沉醉東風·漁父詞》。當日,“古韻新妍”2014第八屆兩岸青年古典詩詞聯吟大會在河北省邯鄲學院舉行。

    那年暑假,生逢其時的,還有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這檔節目在7月播出,與國內其他節目引進國外版權、照搬國外成熟綜藝模式不同,《漢字英雄》由馬東領銜的頂尖制作團隊原創打造。

    同樣是以弘揚漢字文化為主旨,但相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弱化了比賽,娛樂性更強,從主持到評委到選手,大家都有很好的個性展示,有笑點有淚點有萌點,收視率也是一路飆升。

    《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帶動了一類新的文化節目類型的紅火。《漢字英雄》之后,河南衛視又推出《成語英雄》。央視也順勢推出了《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其實就是復制此前成功的創作模式。

    我們不是創新,是回到常態

    當一兩個節目模式成功之后,就會不斷被復制,創新不足,然后就失去生命力了,這都是套路了,文化類節目也不能免俗。

    很快,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韓綜和類韓綜的真人秀模式大量涌入,文化類節目又回歸到不冷不淡的境地。觀眾的選擇永遠都是無情的。只要你有更好的內容,更新的套路,觀眾自然就會跟著走。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爆紅也證明了這一點。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延續,2016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也是延續這個套路。

    從收視率上看,每周五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早期尚有《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的余熱與春節期間較高關注度,但后期只是保住CCTV1周五晚間黃金檔的基本盤,并沒有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節目。

    但到了2017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收視率一路上升,最終總決賽期(第10場)關注度達到0.941%,而當日新聞聯播也只有1.2%左右,這已經是文化類節目創下的收視之最。

    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更大的關注,原因也無非是內容更好,形式更活潑。從節目中的詩詞題目來看,大部分都不難,很多就是中小學課本上的名句。但命題中又有陷阱,就讓整場節目不至于太平淡。

    題目大家都熟悉,又很接地氣,比如命題者將“減肥”與“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聯系起來,就貼近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而新加入的看沙畫猜詩詞環節,還有“一對一”對抗的“飛花令”,捧出身高1米8、腹有詩書氣自華的00后才女武亦姝,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過,這還不是文化類節目的全部魅力。2016年的最后一天,黑龍江衛視推出《見字如面》,這是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節目,由黑龍江衛視主持人翟毓紅主持,許子東、楊雨出任嘉賓介紹文化背景,張國立、歸亞蕾、徐濤、何冰等明星讀信。《見字如面》播出兩期就迅速獲得了高口碑,好評如潮。四期過后,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2。

    《見字如面》大受好評,也是因為模式的創新。本來,黑龍江衛視打算做一檔讀書類節目,但書籍種類龐雜,給觀眾讀什么書就是個難題。于是,《見字如面》節目組選擇了讀信。

    書信相比書籍,更短更易于呈現,有時代感,也有情感交流,加之讀信的明星大多都是臺詞功力不凡的專業演員,讀出來的每個字都能感人肺腑。就這樣,《見字如面》雖然沒有耀眼的舞臺包裝和激烈賽制,但憑一封信、一個人就能讓觀眾沉浸于故事氛圍中。

    無獨有偶,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開播兩個月之后,央視也上線了一檔十分相似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朗讀者》前后籌備近一年,是央視主持人董卿首度擔任制片人的節目,據說,連片子都是董卿自己剪的,經常忙到凌晨4點。

    《見字如面》的體裁是“書信”,而《朗讀者》既可以是書信,也可以是文學作品選段。書信可以是別人寫的,也可以是自己寫的。《見字如面》只讀信,而《朗讀者》除了朗讀這件事,重頭戲其實是主持人對嘉賓的訪問,很有點《藝術人生》的感覺。

    總之,兩檔節目雖然“撞車”,但還是各有側重,避免了觀眾審美疲勞。所以,這兩檔文化類節目都火了。

    2017年一開頭,就火了三檔文化類節目。這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比如真人秀泛濫,還有限模(限制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和限韓,讓原創綜藝節目得到施展的空間。但這些節目的不斷創新,才是它們廣受追捧的真正原因。

    不過也必須看到,文化類節目其實是有基本盤的,它本來就應該是長期活躍在熒屏的一種節目類型。正如《見字如面》導演關正文所說,我們不是創新,是回到常態。


    • 發表于 2017-05-05 00:00
    • 閱讀 ( 85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