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份,上海一名15歲女生遭5名同學欺凌4小時。
2015年11月份,內蒙古一名13歲的初中生,在學校廁所內被捅身亡。
2015年3月,8歲男孩在放學后被11名閑來無事的學生圍毆致死,其中最小的施暴者不到十歲。
......
校園霸凌聽上去是高年級的產物,但如今,它正急劇向低齡化蔓延,連幼兒園都未能幸免。
臺灣甚至出現過幼兒園男童「性霸凌」女童的事件:4歲女童放學后,遭到同班的男同學尾隨,并趁機猥褻。直到2個多月后,女童才哭著告訴爸媽自己被欺負。

而在幼兒園,更常見的霸凌有:搶玩具、推搡、聯合小朋友孤立某一個人、取綽號等。
這種情況每天都在全世界發生。但其中,只有少量得到及時的重視,更多地被認為是「正常的玩耍嘛」。

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需要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社交場所,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如何判斷他們是否受欺負,不僅通過交流,家長還要關注他們的肢體語言。
當孩子出現以下跡象時,請開始警惕:
缺乏自信
不想去學校
學業表現出現變化
突然發脾氣,情緒波動大
健康問題,如頭疼、肚子疼
吃飯或睡覺習慣改變,開始尿床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間的磕碰很平常,「 自己以前也是這么過來的 」。但研究表明,幼童時期的安全感剝奪,對其今后的影響將是終身的。

與其等到孩子遍體鱗傷再來怪學校監管不力,家長更應該從幼童抓起,正確的做法是:
?第一步:是欺負么?
由于0-6歲兒童心智不成熟,很多打鬧都是無意識的。這時家長可以用圖片幫助他們理解,哪些是正常的玩耍,哪些是惡意的欺負。

?第二步:傾聽和疏導
當確認這是欺負行為后,我們需要及時跟老師溝通,反應情況。同時,多多重視對孩子情緒的重建。
?傾聽:更多觀察孩子,聊聊發生的事,注意開明的溝通,讓孩子更加愿意向你吐露
?認同:體會、共鳴,告訴孩子你完全理解他遇到了麻煩
?分析:告訴孩子,他感到害怕和難過都是正常的(用社交故事引導)
?表揚:「我很高興你把這件事說給我聽」
?支持:「讓我們一起想想怎么樣才能改變這個情況呢」
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你對孩子做出正確、積極的示范,尤其是在解決沖突和管理情緒上。
?:讓孩子自主勾選下圖的表格,看看他情緒波動時候的反應。并教導他們,什么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第三步:冷靜!冷靜!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緒,就需要帶他盡快離開事發地,并引導他平復情緒。
1. 設置時間
2. 想想你可以做的事,以及下次怎樣做得更好
3. 畫一幅畫,或寫下下次做得更好的方法
4. 思考結束后繼續愉快地活動

?第四步:學會說不
教會孩子自衛。自衛的原則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起一個震攝作用,讓他學著自己處理矛盾。
我們可以臨摹孩子的手,或拍一張將手伸展開來的照片,在每根手指上分別寫下:
1. 挺直身體,堅定地說「 不要碰我!」
2. 掌心向外,豎起手掌,說「 停!」
3. 轉移到人多的地方去
4. 和老師、家人或朋友說
5. 保持冷靜和友好
校園欺凌不是青少年的專利,童稚的幼兒園也有暗流涌動的時候。
作為家長,我們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要讓他感覺到:不論發生什么,我們都很在意他的感受。如果他需要任何幫助,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他、支持他。
要知道,不是所有打鬧都是玩笑。有時,比起同伴的拳頭,家長的不在意和冷處理才更恐怖。
圖片來自網絡
2017七維教育 版權所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