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無!稽!之!談!

    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

    近日,一則“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右眼幾乎失明!”視頻在網上被瘋傳,很多媒體轉載時還加上“恐怖”“可怕”等恐嚇營銷詞匯。

    這則視頻的原創出在5月25日的秒拍視頻,廈門市中醫院眼科的醫生講他們接診的一位20歲女性患者的“暴盲”“急性視神經炎”的病因歸于“長時間過度看手機眼睛過勞導致的眼病”。

    長時間過度看手機眼睛過勞就會引發視神經炎導致暴盲?

    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的?有什么科學研究證據支持嗎?

    其實,這則新聞最早的文字版“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 右眼只剩光感”,由廈門日報于5月5日報道。報道中,廈門市中醫院眼科主任林媛為他(她)的診斷給出兩條診斷依據:一是,“問診得知,最近兩個月她天天抱著手機聊微信,經常一聊就是一晚上”的“雞司晨”邏輯;二是,一則跟數碼設備使用無關的“據媒體報道,外地甚至有發現一名9歲女孩因學業繁重,用眼過度導致雙眼暴盲”的軼聞。

    看來,廈門市中醫院眼科醫生們接受的培訓是,“雞司晨”和軼聞可以作為診斷依據。而他們用的是“用眼過度導致暴盲”的教科書。

    這則新聞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是沒有原因的,那就是人們對于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視覺損害的擔憂。這種擔憂首先歸于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視疲勞的感性認識。

    數碼設備視疲勞

    隨著數字技術的推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數字化”。

    據美國視力協會2014年的調查,在美國73%的人使用電腦進行學習,55%的人智能手機作為鬧鐘,50.4%的人用電腦購物,49.4%的人使用智能手機查看天氣,48.7%的人使用電腦查找食譜。從年齡來看,18~39歲人群每天經常使用數字產品占91%,40~59歲88.6%,60歲以上78.5%。

    從使用時間看,超過87%的每天使用數字設備超過2個小時,52.2%的人同時2個數字設備。

    長時間使用數碼設備造成大量人產生視疲勞,稱為數碼視疲勞。

    調查發現,31%的人報告眼睛疲勞,22%眼睛干澀,22.6%頭疼,22.1%視力模糊,30.1%頸部和肩部疼痛。

    2014年被稱為“互聯網趨勢”的的組織進行的另一項調查報告,16-44歲美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數碼設備上的時間(7.4小時)幾乎等于睡眠時間(7.7小時)。

    在我國,雖然缺乏大型調查數據,人們使用數字產品的情況可能壁紙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相應的,廣泛存在的數碼視疲勞造成人們視覺損害的擔憂毫不奇怪。

    然而,這種數碼視疲勞的成因卻并非這些設備發射的光照射,或者人們擔心的所謂輻射本身,而是長時間聚精會神盯視目標物造成。

    我們在睜眼視物時眼睛前部的角膜和結膜直接暴露于環境空氣中,因而人形成了一種針對眼睛的保護機制:就是眼睛表面均勻涂布著一層由淚腺分泌的淚液(水溶液),和瞼板腺分泌的油脂(延緩淚液的蒸發)混合形成的淚膜,完整的淚膜作為一個保護層保護眼睛免于刺激,而淚膜的完整性依賴于不停的眨眼運動對淚膜不斷的重新涂布來維持。

    當我們長時間盯著目標物凝視,眨眼中斷,淚膜就會破裂,眼睛表面的角膜結膜會直接暴露于空氣中。由于角膜高度敏感,就會感覺眼睛不適,干澀;時間久了還會刺激產生充血和炎癥反應。為了緩解不適合炎癥刺激,我們會增加眨眼頻率——這就是現在很多孩子會頻繁眨眼的原因卻被很多人誤導稱多動癥。同時還會增加淚液的分泌,使得眼睛總是水靈靈的。

    然而,并非僅僅因為使用數碼產品,凡是過度用眼都會引發眼疲勞。同時,眼疲勞經過休息后會迅速恢復,癥狀消失,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實質性眼睛或視力損害。

    藍光危害

    光輻射會不會造成眼睛的永久性視力損害呢?

    當然可能。

    所謂光輻射,廣義上包括紫外線、可見光、遠紅外線在內的電磁輻射,這些頻譜輻射的能量被眼睛組織吸收就可能造成損傷。這主要取決于輻射的能量和作用方式。

    任何聚焦的輻射都可以形成高能射線束造成眼組織破壞。比如近視眼激光手術所使用的激光。

    但是,自然存在或人造光源會不會造成損害,主要取決于輻射的能量(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和照射度。

    頻譜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作用于眼睛產生兩種生物效應,熱效應和光化學效應。

    除紫外線和藍光以外的其他低能光輻射僅可以產生熱效應,自然狀態下不會對眼睛造成損傷(燒傷)。

    高能光輻射(紫外線和相鄰的紫藍光)能量被相匹配的分子(稱發色團)吸收,可以激發外層電子脫離而形成生物活性物質,比如自由氧基團,從而造成組織損傷。

    紫外線殺菌消毒、致癌和眼睛損傷等都是光化學效應的結果。但是,紫外線波長短,幾乎全部被眼睛前部組織角膜和晶體吸收,因而其對眼睛的損害僅僅作用于前部組織,導致急性暴露導致角膜結膜炎(所謂電光性眼炎,但不會形成永久性損害)和慢性暴露可以導致白內障,而不會到達視網膜引發損傷。

    波長在400-460nm之間的藍光,也可以引發光化學反應,而且可以達到眼睛視網膜導致損傷,稱為藍光危害。

    研究發現,這種光損傷是波長敏感的,由視網膜色素作為可吸收發色團介導。具體體現在視網膜藍錐細胞、黃斑色素和神經節細胞的損傷。

    另一方面,這種光化學損傷取決于光化學反應產物的量,而量的大小又取決于光照強度。這就如同“離開劑量談毒性”一樣,并非只要是藍光就必然會造成傷害,而只有照度足夠強的光輻射才可以產生危害。

    目前,來自體外和動物實驗的強有力證據表明,高強度藍光急性暴露的確會引起視網膜光化學損傷,有些證據也表明低于引起急性影響的藍光累積暴露也可引起光化學視網膜損傷。

    但是,在人類研究中,僅有的直接證據是由意外高強度人造或陽光照射暴露引起的視網膜急性光損傷。

    長期陽光暴露導致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的證據并不一致。

    也沒有任何臨床或流行病學證據表明藍光可以引起神經病變。

    至于人造光,實踐中僅有眼科檢查中強光暴露造成視網膜損害的少數報道。沒有證據表明電焊工人電弧光暴露可以引起視網膜損害。

    普通照明的各種光源,包括電視、電腦和手機等數字顯示器,提供的光照度低于500勒克司(照度單位)。相比之下,通常白晝天空照度穩定在5000勒克司,晴朗日子在幾萬勒克司,而晴朗夏日中午陽光照度更是達10萬勒克司之上。

    因此,目前認為,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一般數碼顯示設備100~200勒克司照度光輻射中的藍光成分會對眼視網膜和視神經形成任何實質性損害。

    歐洲安全局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環境與健康風險科學委員會、新興和新認定的健康風險科學委員會等專家委員會聯合制定的人工光健康影響報告認為,目前一般生活、工作環境的人工照明,包括經常處在聚光燈下的演員和電視演播室主播的光輻射暴露,唯一存在的健康影響是藍光對于睡眠節律的干擾,而沒有證據顯示其中紫外線和藍光暴露可以對眼睛造成任何永久性損害。

    綜上所述,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電視、電腦和手機等數碼顯示設備的藍光暴露可能造成人類眼睛的實質性損害。日前熱傳的“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右眼幾乎失明”新聞,純屬無稽之談。

    背景新聞:

    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 右眼只剩光感 

    http://news.xmnn.cn/xmnn/2017/05/05/100195963.shtml

    大二女生經常熬夜聊天致“暴盲”右眼幾乎失明(視頻)

    http://www.miaopai.com/show/BhsupcxlgrgAJ51LOhZDp58k7phbjj0I.htm

    • 發表于 2017-05-31 00:00
    • 閱讀 ( 145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