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中國和歐洲面積差不多,為什么人口卻比歐洲多了將近一倍?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中國的面積有9,634,057平方公里,

    整個歐洲面積有1016萬平方公里,

    要比起(面積)大小來,

    歐洲還要比中國大一些。

    可中國的人口卻有13億人,

    而歐洲人口僅有7.25億。

    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嘛,

    還得從氣候和歷史方面分析。

    歐洲的氣候不適合農作物生長

    中國比歐洲的人口多可不是近些年的事,早在公元前40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就要略多于歐洲了,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正是氣候。

    歐洲的大陸雖大多較為平坦,但其海陸輪廓破碎,山脈分布還呈東西走向(造成西風容易深入),又地處中緯度常年受西風控制,這就形成了溫帶海洋氣候。

    什么是溫帶海洋氣候呢?說白了就是冬暖夏涼,常年溫和多雨的氣候。

    這種氣候聽起來倒是挺好,很適合人類居住,但卻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我們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這種常年溫和多雨的氣候人住著是挺舒服,可光照不足卻是發展農耕的致命弱點。不過這種氣候還是很適合多汁牧草生長的,適宜發展畜牧業,可畜牧業能養活的人數當然沒有農業多。

    ▲米勒《拾穗者》,1857年作。

    你就想想看,食草動物的數量一般都是要比食肉動物數量要多的。除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其地中海沿岸還分布著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東部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少)可這兩種氣候也不適宜農作物生長。

    我們知道,農作物生長是同時依靠光照和降水的,而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無法大規模種植農作物。

    不過這種氣候倒是適合水果園藝業,那里的柑橘和葡萄倒是還蠻不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雖可以種植小麥和玉米,但降水少卻是其致命弱點。

    相比較而言,中國多是溫帶季風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燥少雨),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這種雨熱同期的氣候就更適宜農作生長。

    當然,糧食多了,人口自然也就多了。

    此外,中國氣候的多樣性也是對其人口數量的一種保障。

    也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

    中國兼有熱帶(少部分地區),亞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和半干旱等多種類型,所以在面對自然變遷和災害的時候也有較強的承受或應變能力。

    由此可見,氣候是影響人口數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耕織全圖。

    生產力不同

    什么是生產力呢?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

    當生產以手工勞動為主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勞動力不斷增加,從而導致高出生率。

    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講究男耕女織,典型的以手工勞動為主,你看中國古代的那幾個繁榮期如文景之治啦,開元盛世啦,還有康乾盛世都伴隨著人口的增長。

    因為農業,手工業要想發展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而歐洲呢,正如我前文所說的,它主要以畜牧業發展為主,需要的勞動力相對來講沒有農業手工業多。

    而且歐洲海岸線較長,靠近海域的地區較多,海陸交通便利,所以也就容易促進海上貿易的發展。

    你想想看,無論畜牧業還是商業,都不如農業那樣“安居樂業”,生那么多孩子拖家帶口到處奔波多麻煩呀。

    ▲《干草垛》莫奈19世紀90年代作品。

    由于生產力不同,也就導致了人口政策的不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地方就由官方設立了“掌媒”之官。說白了就是官方的媒人,其主要職責就是掌握全國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時間,督促適齡男女結婚。

    《管子?入國篇》中寫道:“凡國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謂合獨。”也就是說這個掌媒之官要幫助鰥夫寡婦重新組織家庭。

    想想古代政府為了鼓勵生育也是夠拼!

    更絕的還在后面。

    《魏書?太武五王列傳》曾記載:“其妻無子而不娶妾,斯則自絕,無以血食祖父,請科不孝之罪,離遣其妻。”也就是說已婚男子的正妻不生孩子的話就必須納妾,否則就是犯罪。

    看來在那個時代想當一個好男人都不容易。

    在唐代,百姓的婚姻生育狀況還是考核地方官吏的一項標準。雖然這些政策很“瘋狂”,但也能看出古代政府對人口的重視程度。

    ▲《古代風俗百圖》。

    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的劇減

    黑死病其實是一種鼠疫。

    這種疾病1347年由十字軍帶回歐洲,1348年1月到達意大利,9月跨過英吉利海峽,到1349年底,它在挪威,法國的其余地區,萊茵河流域,瑞士,奧地利和達爾瑪提亞海岸發作;1350-1352年間,它向東擴散,從德國到波蘭再到俄羅斯,最后于1353年越過莫斯科。從1347年至1353年,這場鼠疫奪去了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

    要知道當時歐洲的人口才不到8000萬!也就是說死了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更糟的是,接下來的兩個世紀,瘟疫的災害并沒有消失,雖然它們不像之前幾個世紀一樣嚴重,但也制約了人口的增長。在1663-1670年“襲擊”了英格蘭,法國等地后,瘟疫才從歐洲基本消失。

    中國雖也有鼠疫,但并沒有出現中世紀歐洲那樣嚴重的黑死病。

    說起來這還得“感謝”小農經濟。

    因為小農經濟使得人口流動非常有限,疾病也就不容易大范圍傳播。當然這其中也有中醫的功勞。中醫陰陽平衡的理論也增加了人身體的免疫力。

    ▲中世紀時,黑死病橫行歐洲

    歐洲大量向外移民

    在歐洲向外開拓殖民地的過程中,曾向殖民地大量移民。

    19世紀后半期起,向新大陸的移民達到高潮。這種現象跟工業革命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工業革命增加了生產率,所以使大量勞動力剩余。這在農村地區尤為嚴重,大批破產農民大量涌進城市之中,婦女大量就業,童工廣泛使用,這也導致當時死亡率顯著上升,如英國曼徹斯特在1840年有五分之四的兒童活不到5歲,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百姓當然會涌入新大陸尋找生機。

    當然,更容易和迅捷的交通也使得移民變得更加容易。

    愛爾蘭在一個多世紀中移民使人口減少了一大半。歐洲的其他一些國家雖未達到這種程度,但數字也很可觀。

    1846-1939年的近一個世紀中,歐洲共遷出5159萬人。這數字差不多相當于現在兩個甘肅省的人口了。

    你想想看,就算在今天的中國,兩個甘肅省的人口要是呼呼啦啦移居國外,那也是個不小的數字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

    現代中歐人口差距原因

    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提高和交通的便捷,氣候等原因對人口的影響沒那么重要了。

    可是中國人口為什么還是比歐洲人口要多呢?其中一個原因與1962-1973年中國的生育高峰有關,期間內中國大陸人口由64508萬人猛增至89211萬人,這也是政府當時鼓勵生育的結果,再加上了經歷了文化大ge命,使得生育更加沒有控制。

    這一生育高峰所產生的后果也影響著當今的人口形勢。

    還有一個原因也跟歐洲發展水平領先有關,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口素質就較高,也就不愿意多生孩子。

    現代歐洲人口增長率接近于0,個別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

    ▲大躍進

    結 語

    雖說有這么多原因導致了中國與歐洲人口的差距,不過這種情況也不是說就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這些年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的出生率倒是下降了不少,但短時間內中國的人口還是應該處于“領先地位”的。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顧元婧

    • 發表于 2017-06-04 00:00
    • 閱讀 ( 63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