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切勿模仿!



古代與現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現代的箭頭多為合金),桿為竹或木質(現代多為純碳或鋁合金),羽為雕,鷹或鵝的羽毛。是軍隊與獵人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古時射靶,明代初期的要求是120步12箭6中,而《宋史·兵志九》中宋代的標準卻是60步下12箭6中,要求足足降低一半!要知道,即使是中晚期的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仍然要求能夠在80步時3箭2中。但北宋中期的《武經總要》在規定步兵兵種比例時,仍要求每50人隊有10人持弓,(《武經總要·教旗》),可見弓箭在古代戰場的實用性及重要性,記得看過某國一部電影叫《阿墨》,主角可以在7步之外接住射出的弓箭,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呢?


道具:長度84厘米的碳鋁4寸火雞羽箭(28克)測得的數值是189英尺/每秒。
7步之外,按正常男性步距=35cm來算就是2.45m,由單位換算有189英尺/秒=57.6m/s。假設他臂展長度=身高=1.7m而且接住時箭做勻減速運動,公式如下:

在“接住”過程中箭的加速度為a=975m/s(2),又由F=m*a=27.3N,所以他實際承受力為27.3N,如果按照G=9.8N/kg來算大約是3Kg物體的重量,所以理論上來說是可以“接住”的。
注:圖片來源于湖南衛視某節目,蒙古射手和反應大師做的測試,射出了三箭,最后一箭被反應大師抓住了尾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