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現代的刀拿到古代會不會成為寶刀?

    很多喜歡歷史的人們,總有一種“失傳情節”,認為古代記載中有那么多的神奇的好玩意,到最后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人因此嘆惋,中國古代有太多好東西“失傳”了。

    對于刀劍等冷兵器也是如此,史書上記載了許多神兵利器,寶劍名刀,現今大多都失傳了。不過現代科技發達,利用現代科技生產的冷兵器,放在古代不知能否稱上“神兵”二字?

    上圖:現代軍用刺刀可以做到任一批次完全相同,而且大批量生產,這在古代是不可能做到的。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今天的一些廉價刀劍等產品的確質量堪憂,不如古代實戰的刀劍精良。那是因為咱們今天的冷兵器更多的是裝飾品、收藏品,而古人的武器則是士兵們貼身立命的家伙,所耗費的心血、設計生產的初衷是不同的。如果今天的工匠精心打造,完全可以生產媲美古代寶刀的產品。

    上圖:咱們今天很多優質工具刀的性能就已經超過古代大部分刀劍

    我們必須要冷靜的看待一個問題,那就是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只要愿意花時間去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生產的古代人造物品。的確,咱們今天依然沒有復原出一些古代的技術,但是無非一個原因:

    沒有技藝嫻熟的匠人以當時的技術進行復原。簡單說,科技上沒問題,可是手藝失傳了。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小學的奧數題,你用初中的知識可以輕松的求解,可是這是一道小學的題目,只能用小學的知識進行求解。

    比如說生產青銅劍,要是采取現代科技進行不計回報的生產,不僅可以做到比之前的青銅劍性能更好,而且還能批量化生產。一個幾十人的工廠,其產量就可以嚇死青銅器時代的任何一個軍事大國。

    上圖:圖為越王勾踐劍,古代青銅劍防銹處理的巔峰。以現代科技完全可以將青銅器的防銹做的更好

    但問題在于,考古學進行復原的目的是要研究的是古代生產技術,而不是復原產品。古人用有限的生產資料,加上靈巧的手藝能夠達到那樣的水平,的確能讓人感到敬佩。但是,要說古代人能夠生產比今天還要優質的產品,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

    上圖:國外用傳統的煉鋼法復原中國明代長刀,圖中他們正在用鐵礦石煉鐵

    上圖:復原后的成品

    不說咱們今天科技生產的冷兵器和古代的對比,即使古代不同時期,冷兵器的技術也是翻天覆地的。且不說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同樣是鐵制兵器時代,也是越往后世,越是先進。除非遭遇類似蠻族入侵、頻繁戰亂、大規模天災這種極端情況,才有可能出現文明的倒退。

    上圖:同為青銅兵器,戰國時代青銅器也普遍優于西周青銅器,圖為戰國青銅劍

    當然,這個先進,不是說優質產品的性能如何。以刀劍類兵器為例,同樣凝結了最優質鐵匠心血,使用最優質原材料的一把寶刀,或許明代的刀比漢代的刀好不了多少。但是,同樣的刀劍質量,明代的科技可以維持更高的產量。

    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漢代盡管有領先當時世界的鋼鐵鍛造工藝和熱處理技術,但是出土的漢代刀劍之間鋼鐵質量差異非常大,并且含有硅酸鹽之類的雜質。

    而且,我們發現的漢代刀劍大多為墓葬中出土的陪葬物,上面一般都有銘文、鑲嵌珠寶甚至錯金銀工藝,必然是墓主人(肯定是貴族)生前的心愛之物,在當時也必然是寶劍名刀的級別。

    上圖:鑲嵌珠寶的漢劍殘件

    以環首刀為例,環首刀刀刃寬厚的形制卻足以透露出一點,那就是當時普通士兵所批量裝備的環首刀雖然剛柔相濟,但是強度有所欠缺,需要以厚度來彌補這一劣勢。

    上圖:出土環首刀

    另外從一些考古資料來看,漢代的煉鋼技術是利用炒鋼生產出雜質較多的低碳鋼,而且當時的冶鐵技術出鋼不穩定,也有一定概率會出現中碳鋼。如果制作的精良一些,就再用折疊鍛打技術減少雜質,然后進行淬火或部分淬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煉鋼。這也可以作為環首刀強度欠缺的一個例證,因為含有較多雜質的低碳鋼物力特性的確如此。

    上圖:斷了的出土漢劍

    當然,盡管如此,漢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了。不過,在當時看來是先進的,到了后世就不一定了。

    傳世明代刀劍,則大多以士兵、基層軍官的實戰武器為主,在當時只是批量化生產的制式武器,而非個人定制珍藏寶物。但是這些武器在性能上已經漢代貴族墓葬里的寶刀名劍相差無幾,在工藝上更是先進了許多。

    上圖:傳世明代刀條,為普通士兵或低級軍官的佩刀

    明代,中國的灌鋼法已經非常成熟。這種方法是先用鐵礦練成含碳量高的生鐵,再用生鐵變成含碳量極低的熟鐵。在煉鋼的時候,將生鐵和熟鐵合煉,生鐵和熟鐵的不同比例,可以相對精確的生產出含碳量不同的各種鋼材。泉州曾經出土過一個明代鐵錨,重達750公斤,經過檢測,該錨的雜質含量極低(尤其是含硫量),已經符合現代鋼鐵的行業標準,這在漢代是不可想象的。

    上圖:明代巨型鐵錨

    因為可以相對精確的控制雜質含量和鐵碳比例,故而明代可以有夾鋼、嵌鋼、生鐵淋口等復雜工藝,而且可以將這些工藝大規模應用,批量生產各類武器和工具。

    上圖:傳世明代刀的精美花紋

    還有個例子可以證明古代兵器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那就是鋼鐵產量。

    九世紀初(唐朝元和年間),中國鋼鐵年產量約為200萬斤,到了十一世紀中期(北宋治平年間),這個數值增長到了約800萬斤,然而到了明朝永樂初年(十五世紀早期),中國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1900多萬斤(約一萬噸)。而且有證據顯示,在明朝中期(十六世紀),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十幾萬噸,比十八世紀初的整個歐洲鋼鐵產量還要多,是唐代元和年間鋼鐵產量的一百多倍,明代早期的十多倍。

    上圖:明代修建的千佛塔,主要部件均為鐵制,高33米,為現存古代鐵塔中最高者。

    當然,這個產量在當時看是令人吃驚的,但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微不足道的,2008年,中國僅粗鋼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五億噸。

    另外,還有些武器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倒退。這是因為作戰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的不同,看似倒退,實則暗含了另一層面的進步。

    比如說漢代的槊制作精良,而宋代、明代的槍頭則非常簡陋,明代甚至說槍頭重量不要超過四兩。漢代的槊是精貴的優質武器,強調槊要堅固耐用,而在宋代,軍隊甚至用長槍捆扎成木筏去渡河,而明代則明確說“一槍換一馬”,將長槍作為一次性的武器。從珍視到成為一次性用品,這本身就是武器產量進步的體現。

    上圖:漢代槊,長度達半米以上

    上圖:明代小槍頭

    還有個事例就是弩的退步。在漢代,中國的弩機達到了一個巔峰,結構非常精巧,不需要彈簧就可自動復位,而且還有望山,可以針對不同距離進行瞄準。但是到了魏晉之后,弩則出現了明顯退化。

    上圖:漢代弩機望山上的瞄準刻度

    這是因為,漢代的時候沒有馬鐙,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主要以立馬騎射為主要作戰手段,只有少數騎兵可以在策馬奔騰的同時精準的射箭。對付這些騎兵,用弩與之對射是非常合適的,所以弩怎么精致也不過分。

    上圖:無馬鐙的匈奴騎兵

    而到了魏晉之后,騎兵開始裝備馬鐙,北方的軍隊不僅可以跑馬射箭,還可以穿著重甲進行沖鋒。這時候,一分鐘射不了幾發的弩便顯得有些累贅。相適應的,魏晉之后的弓則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軍隊中的裝備數量也非常驚人,因為弓的射速更快,與騎兵對射的時候更具優勢。

    上圖: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唐代軍隊每人都裝備一張弓。圖為壁畫中的唐軍形象,豹紋袋子中裝的便是下弦的弓。

    古代不同時期,尚且可以看出明顯的技術進步,且不說咱們今天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了。人類文明是爆炸式發展的,越往后世,科技發展的速度也越快。

    我們古代的確先進,但也是橫向和其他文明比較,和今天比,那些曾經的榮耀,其實都只能作為一份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如果沉迷其中甚至將其神話,未免有些固步自封。

    注:本文作者毛錐。

    • 發表于 2017-07-28 00:00
    • 閱讀 ( 140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