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聞:小伙5年“過午不食”導致虧潰瘍?
近日,一則“杭州小伙為養生堅持5年“過午不食”,胃里形成兩個巨大潰瘍”的報道在網上廣泛傳播。澎湃新聞在新浪微博的發布,在短短1天時間,轉評接近4萬。

浙青網-青年時報報道稱,杭州青年小周,29歲,在一家外企工作,平時飲食不規律。偶爾從網上接觸到了“過午不食”的“養生理念”,開始踐行,并堅持了5年。他平時偶爾也會有胃部不適,未在意。上周二,吃了點辣椒后,突發腹部劇痛。
經胃鏡檢查,小周患上了胃潰瘍,胃壁長了兩個巨大的潰瘍(直徑大于2厘米),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浙江省中山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張咩慶解釋說,像小周這樣飲食不規律,甚至盲目效仿古人“過午不食”,強迫自己忍受饑餓,很容易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消化性潰瘍就是眾多疾病中的一種。
張咩慶進一步解釋說,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過午不食”沒有大問題的。但是,現代人夜間活動量大,常常到凌晨才睡覺,如果不吃晚飯,甚至斷食,會使身體缺乏能量,而且人體胃中存在胃酸,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可能會導致胃酸對胃黏膜造成損害,久之就會出現潰瘍等疾病。
總之,新聞中的醫生把小周的胃潰瘍歸咎于“過午不食”。
“過午不食”就會導致胃潰瘍,這是真的嗎?
今天的“消化性潰瘍”已經不是上世紀的“消化性潰瘍”
先讓我們來看看什么是胃潰瘍。

胃和十二指腸合稱上消化道,發生在這兩個部位的潰瘍合稱上消化道潰瘍,也稱“消化性潰瘍”。
為什么稱消化性潰瘍呢?
醫學界曾經認為,導致上消化道潰瘍的主要原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需要胃酸來激活)對胃黏膜的自身消化,即所謂“無酸不潰瘍”。因此稱為“消化性潰瘍”。
然而,后來研究發現,否定了這種說法。雖然人胃內可以有最低達PH1.5的酸環境,但是胃內壁有整套自我保護機制,只要自我保護機制不受破壞,就不會導致自身消化。因此,自我消化并不是 上消化道潰瘍的原因。
但是,目前醫學界仍習慣于沿用“消化性潰瘍”的術語。當然今天的消化性潰瘍已經不是上世紀的消化性潰瘍。
上消化道潰瘍的病因和危險因素
上消化道潰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能夠破壞胃自身保護機制的因素,目前確認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藥物。
幽門螺桿菌

是一種生活在胃部的細菌。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引起潰瘍是20世紀末最重要的醫學發現之一。兩位發現者Barry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博士因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以破壞胃內壁防止自我消化的保護機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群患上消化性潰瘍的風險增加。這種潰瘍稱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誘導的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與胃癌高度相關。
患有潰瘍的人,通常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有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目前世界上有經典的治療方案,就是聯合使用3或4種藥物進行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稱三聯或四聯療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感染者都會患上潰瘍,對于沒有癥狀的感染者可以不用進行治療。
既然是細菌,自然是經過傳染傳播。遺憾的是,幽門螺桿菌是如何傳播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途徑包括:
·污染的食物
·污染的水
·污染的的餐具
·與感染者的唾液和其他體液接觸,包括接吻。
適當注意控制細菌傳播途徑,預防感染也是預防潰瘍和胃癌的方法之一。
非甾體抗炎藥

是一類通常用于治療疼痛的消炎藥物。包含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等。
NSAIDs通過抑制炎癥反應介質前列腺素的產生達到消炎、止疼、退燒作用。
然而,正常組織中的前列腺素卻有著重要生理作用,比如胃壁組織前列腺素就具有擴張血管保障胃壁組織正常結構和功能,包括防止胃酸自我消化的作用。NSAIDs抑制為組織前列腺素的產生,降低胃十二指腸血液灌注,從而減弱粘膜組織保護自己免受胃酸侵蝕的能力而導致易于潰瘍產生。
NSAIDs也可以干擾血液凝固,導致和加重潰瘍出血。
NSAIDs非常常用,因而是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時間和/或高劑量使用NSAIDs顯著增加發生潰瘍的風險,這種潰瘍稱為NSAIDs誘導的潰瘍。
如果長期使用NSAIDs,同時伴有以下狀況,則更容易誘發消化性潰瘍:
·年齡在70歲以上
·女性
·服用兩種以上NSAIDs或長時間大劑量服用NSAIDs
·以前有消化性潰瘍病史
·伴有兩種以上其他疾病
·服用其他藥物,如皮質類固醇
·喝酒或吸煙
遺傳因素和內分泌腫瘤
有部分的十二指腸潰瘍有家族史,或者有稱為ZES綜合征的內分泌腫瘤導致。這種潰瘍發病的基礎是基礎酸(就是沒有食物刺激的情況下胃酸分泌)和最大泌酸量增加。就是說,有的人的胃生產酸的能力天生比別人大,過多的酸就容易“燒壞”自己。
有關上消化道潰瘍的誤區
上消化道潰瘍是常見病,加之很對人,包括很多醫生對于這種疾病研究的新進展缺乏認識,人群中普遍存在有關這種常見病的很多誤區。當然,這些誤區有的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來源于醫生的誤導。
飲食不規律導致潰瘍
這是流傳最廣的有關消化性潰瘍的誤區。邏輯是,飲食不規律,吃飯錯過飯點,但是胃酸的分泌不會錯過。空腹情況下胃酸大量分泌就燒壞自己導致潰瘍。
事實上,一方面,通常進食才會刺激胃酸分泌;另一方面,上消化道有自身良好的自我保護機制,不會輕易被自己燒壞——要充分相信達爾文同志的進化論嘛。
事實上,即使,你一天跳過三餐,也不會導致潰瘍。
因此,本文主題,“過午不食”導致胃潰瘍,是一種認識誤區。
情緒壓力或擔心導致潰瘍
這是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誤區。
事實上,研究已經表明,潰瘍的發生與通常的情緒壓力無關。
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潰瘍

這個傳言也頗有群眾基礎。新聞中,小周就是因為吃辣椒后引發腹部劇烈疼痛才就醫發現潰瘍的。
事實上,這些辛辣食物的確可以引發原有潰瘍疼痛感覺加重,就如同你用辣椒水涂手,正常皮膚會感覺到熱痛,如果你手上有傷口則疼痛更研究。但是,卻不會加重病情;更不會引發健康者發生潰瘍。
潰瘍者應該規律飲食、吃特定的食物
規律飲食一項上文已經介紹,跟潰瘍無關。
至于潰瘍者需要吃特定的,通常是清淡和溫和的食物,這也是沒有必要的錯誤認識。
通俗媒體道“善意”的提醒變成傳播錯誤健康信息
我們不懷疑這篇報道的記者和新聞中出現的醫生的善意。我們相信他們原本是向公眾善意提醒關注胃健康。卻由于這位醫生的知識尚停留在上世紀,善意提醒變成恣意傳播錯誤健康信息,誤導了很多網友。
最后,筆者提醒廣大網友,預防消化道潰瘍:
首在謹慎使用非甾體類止痛藥,尤其注意不要濫用這類藥物。
同時,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
還要注意煙酒、其他藥物等其他危險因素。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