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0日,美國著名搖滾樂隊“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Chester Bennington)被發現在自家上吊身亡,年僅41歲。貝寧頓曾公開表示,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為抑郁癥抗爭了數年時間,他曾長期沉浸在酒精以及毒品中,不能自拔。他小時候曾遭受一位上了年紀的男性侵害,給他日后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事實上,抑郁癥如同一種被遺忘的疾病,不僅被患者自身所遺忘,同時也會被研究者、公共衛生機構所忽略。因為它潛藏得太深,以及干預的手段非常有限,以至于我們難以覺察到他們的存在。

“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Chester Bennington),圖片來自eonline.com
在影視界里,情況也不容樂觀。很多人認為演員是一個高收入的群體,但它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很多著名的演員飽受抑郁癥帶來的痛苦,有些也因患抑郁癥自殺。長期對這個問題的忽視,讓我們很容易在熟悉的演員中,拉出長長的一串被抑郁癥所困繞的名單。如卓別林、金凱瑞、羅賓?威廉姆斯以及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小丑的澳大利亞天才演員希斯?萊杰等。在現實世界與虛構的世界中,很多演員擁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角色錯亂,本我、自我和超我攪合在一起,這些錯位關系有時越理越亂,終導致演員抑郁或自殺。
目前,全球約有3.5億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其中約有2/3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傾向。盡管抑郁癥這么普遍,但是它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光2013年就有530億美元投入到癌癥研究上,而抑郁癥的研究投入僅有4.15億美元,這種情況在歐洲也好不到哪兒去,癌癥研究的經費通常是抑郁癥研究的數十倍之多。科研經費的缺乏,從而使得我們對這種普遍性疾病有些力不從心。目前,我們只能治愈其中一半的人,而另一半人則無法治療。
抑郁癥患者離群索居,將自己與世界隔離起來,同時他們也變得自暴自棄,對自己喪失信心。他們不僅失去正常工作的能力,很多抑郁癥患者在長時間的自責中,選擇了自我毀滅。很多人都認為抑郁癥可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痊愈,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疾病,根治它沒那么簡單。為此Nature雜志在2014年11月份還出了一期有關抑郁癥的專刊。

抑郁癥的藥物以及CBT治療,圖片來自Psychiatry 62, 417–411 (2005)
抑郁癥的現有治療手段
50多年前,抗抑郁癥藥物丙咪唑(Propionylimidazole)和異煙酰異丙肼(Iproniazid)的出現,使得治療抑郁癥有了一線轉機。盡管它們以見效快、價格低受到抑郁癥患者的歡迎,但是這兩種藥物的使用率也僅僅只有20~40%左右。事實上,丙咪唑和異煙酰異丙肼都沒有發揮原有的作用,丙咪唑原本是抗精神病藥物,而異煙酰異丙肼也原本為抗結核藥,現用作治療精神抑郁癥。現有20余種的抗抑郁癥藥物,也幾乎都是通過提高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素(Neurotransmitters)、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 )以及血清素(Serotonin)來治療抑郁癥的,盡管它們的毒性較丙咪唑和異煙酰異丙肼低,但是對抑郁癥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50多年過去了,我們對抑郁癥的藥物治療手段并沒有創新。
除藥物治療外,另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簡稱CBT),CBT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取向、一種談話治療,以目標導向與系統化的程序,解決喪失功能的情緒、行為與認知問題,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專家Aaron T. Beck上世紀60年代發明。目前,CBT是治療抑郁癥的最有效治療手段之一,它能幫助抑郁癥患者從消極、自我毀滅的狀態下恢復到正常。盡管很多研究顯示,這種方法并不是對每個抑郁癥患者奏效,“但CBT的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神經病學家Stefan Hofmann如是說。相對抑郁癥的藥物治療來說,CBT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通過CBT治療的抑郁癥患者,有42~66%的人能恢復正常,而且復發的概率也比藥物治療小很多。CBT是通過增強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興奮度來治療抑郁癥患者,但目前我們仍不清楚CBT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抗抑郁癥藥物是通過減弱杏仁核的興奮度來減輕抑郁癥,通常抑郁患者的大腦中杏仁核(Amygdala)異常興奮,杏仁核掌控著人類的情緒,而大腦皮層(Cortex)則處于低興奮中,這與正常人相反,也就是說這兩種方法都是在保持大腦正常的興奮度。

很多時候,抑郁癥患者需要心理援助,圖片由Richard Wilkinson,來自Nature
未來抑郁癥治療的新突破
抗抑郁癥藥物大約有50年的歷史了,但它并沒有讓很多人擺脫抑郁的狀態,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郁藥物的作用只有28%,同樣醫學治療以及心理治療同樣只是對部分人有用。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反思一下,對這種普遍性的疾病束手無策的狀態,或許我們忽視了對這種疾病分子機制的研究,我們知道,孤獨癥和精神分裂癥都有遺傳基礎,目前已經鑒定出很多基因位點與孤獨癥和精神分裂癥相關。
對抑郁癥來說,遺傳物質的突變或許是這種疾病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研究者手頭上缺乏大量的抑郁癥患者DNA樣本。2015年,英國著名精神病學家、牛津大學教授Jonathan Flint等人通過對中國重度抑郁癥患者人群,進行為期10年的大樣本對照研究發現了兩個與抑郁癥高度相關的基因,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上。此前,盡管有研究顯示,有多個基因與抑郁癥相關,但研究者并沒有發現哪些基因與抑郁癥相關。Jonathan Flint的這一發現,算是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對于抑郁癥的遺傳機制,仍有許多工作需要進行。
編輯:姚迪
(作者:紀十,科普作者,生命健康領域觀察者,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