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建軍大業》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居然有這些歷史硬傷

    建軍九十周年獻禮影片的《建軍大業》作為建字三部曲的壓軸大戲,絕對是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影片,但是作為一部歷史正劇,片中歷史和人物、道具等方面硬傷不少。

    且不說制片方啟用了眾多小鮮肉演員是否合適,這是藝術觀點的問題,我們不做討論。但作為一部歷史正劇,首先是看劇情與歷史的契合度,理應盡可能的用藝術手段來再現真實的歷史,但是《建軍大業》里的歷史硬傷著實不少。

    1、影片開頭,學生和工人上街游行,被反動軍閥掃射,有一張特寫鏡頭,是被雨水和血水浸泡的游行標語,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標語竟然使用的葉根友毛筆行書字體打印的,這還是一張特寫鏡頭,制作方竟然連個會書法的都沒有嗎?要用電腦打印的。

    2、軍閥部隊在對游行群眾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時,用了現代機槍常用的金屬彈鏈。而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雖然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改寫了歷史。但它最大的缺點是使用帆布彈帶,因為帆布的缺點,就是容易受潮霉變,另外機槍撥彈的力量比較大,帆布彈帶在使用中被拉扯容易變形,會影響供彈的可靠性,容易卡彈,所以現在帆布彈帶已經沒有了。馬克沁射擊時常需要一名副射手用手托平,往里送彈,甚至還要一名士兵在另一側拽彈帶,都是為了防卡彈。

    ▲馬克沁重機槍使用的帆布彈帶

    ▲馬克沁重機槍的三人制槍組

    況且影片中使用的也不是馬克沁重機槍,而是國民政府在三十年代仿制了馬克沁MG08式機槍,1935年(民國24年)金陵兵工廠仿制成功并正式列裝,所以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1927年怎么能用上1935年的武器。

    再說影片中馬克沁為什么使用了金屬彈鏈?是因為建國以后,我們引進了蘇聯的郭留洛夫SG-43重機槍,仿制后稱53式重機槍,使用的就是250發不可散金屬彈鏈。留下來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被更改了槍管,將原來的7.92毫米98式毛瑟槍彈改為發射蘇聯7.62×54毫米有底緣機槍彈,配發給民兵,也就也是用了郭留洛夫的金屬彈鏈,隨后又供給越南老撾等印度支那戰場。所以影片中使用的改造后的馬克沁重機槍。

    3、1927年4月11日晚,周恩來前往第26軍第2師師部,隨后周恩來被師長斯烈扣留,接著周恩來質問斯烈,是誰下的命令,“是北平北洋政府”。實際上后來國民政府將中國的首都回遷到南京,為了區別,1930年國民政府設立北平特別市,相當于今日的直轄市。37年日偽政府又將北平改為北京,日本戰敗投降后,又恢復為北平。直到1949年9月21日,新中國首都設于北平市,重新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所以周恩來只能說是“北京”而不是“北平”。

    4、通過周恩來的一番說辭,最終讓斯烈改變了主意,放棄了殺害周恩來的念頭,放走了周恩來。實際上是斯烈的弟弟黃埔三期的斯勵出于師生之情,偷偷放走了周恩來。

    而斯勵最后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追隨鄧演達反蔣而被殺,二是顧順章叛變,當時黨組織經常在顧家開會,顧家的人知道的太多,而且他們感情和立場都站在顧順章這邊,上海的秘密機關已無法囚禁他們,任其出走又會暴露中央行蹤,遂決定將其鏟除。處決行動時,正好斯勵在場,所以被一并殺死。

    5、片中張作霖抓住了李大釗,發電報請示蔣介石如何處置李大釗。要知道當時張作霖是北洋軍閥里的奉系首腦,是北伐的對象,即使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共產黨決裂,但和張作霖還是處于敵對狀態,張作霖怎么可能去請示蔣介石。

    實際上李大釗被捕后,舉國震驚,各界進步人士千方百計進行營救。面對來自社會各界和輿論的強大壓力,張作霖一度動搖遲疑。就在這時,已叛變革命的蔣介石親自出面,推波助瀾,給張作霖拍來密電,要求處死李大釗。所以不是張作霖給蔣介石發電報,而是蔣介石給張作霖發電報。

    6、片中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由停泊在黃浦江上的炮艦開炮為信號,第一炮就準確地穿過市區落到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總指揮處駐地——商務印書館俱樂部。

    當時政變信號確實是由軍艦發出,但不是開炮,所以上當時商務印書館沒有被炸,軍艦只是升起旗幟信號。而且當時的海戰都是一覽無余的水面,沒有山樹、建筑的遮擋,所以艦炮都是直瞄,怎么可能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后,準確命中一棟樓房,如此精準的命中度,簡直堪比今天的導彈。只能說制片方不懂海上開炮和陸上開炮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瞄準方式,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區別。當時的艦炮都是加農炮,打不出大仰角。片中完全是陸上的榴彈炮通過測位打出的彈道。況且艦炮都是大口徑的火炮,威力是影片中攻打城樓的75山炮的好幾倍,片中商務印書館炸完之后,就只是玻璃碎了,要是真的樓直接拆了好嗎?你以為煤氣罐爆了。所以片中彈道和威力都不對。

    而且實際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是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本炸毀的。

    7、周恩來在江西九江召開會議,在會場外站崗的兩人,一個是林彪,一個是粟裕。當時林彪是第4軍第25師73團2營7連連長,粟裕是第11軍第24師教導隊班長,只是看著兩個師番號挨著,但不是一個軍。

    兩個人一個是連長,一個是班長,一個是軍官,一個是士兵,況且兩人根本不是一個部隊,也不在同一個駐地,怎么可能一起來給周恩來站崗?

    8、片中周恩來趕到長沙聽取毛澤東關于發動武裝斗爭的意見。而當時周恩來在黨內的地位要遠遠高于毛澤東,并沒有專程去長沙聽取毛澤東的意見。

    9、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和鄧小平第一次見面,鄧小平緊挨著毛澤東坐下,留過法的鄧還教毛用刀叉。當時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而鄧小平只是以中共中央秘書的身份作為工作人員負責會務,在當連進會議室旁聽的資格都沒有,怎么會坐在毛澤東身邊?

    10、南昌起義前夕,張國燾從九江趕到南昌阻止起義,譚平山居然公開提出干掉張國燾,而賀龍更是直接將手槍頂在了張國燾的腦袋上,于是張國燾驚恐不已,連稱自己沒來過南昌,不再反對起義。

    事實上,當時張國燾提出要起義,必須有必勝的把握,可軍事上瞬息萬變,當時誰有必勝的把握,隨后又提出需征得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同意,方能進行,這也是不可能的。周恩類、李立三、惲代英等人確實和張國燾發生了嚴重了意見對立,甚至周恩來還一生唯一一次拍桌子,會上譚平山也只是說要“綁了張國燾”,但絕沒有人動槍,歷史上譚平山確實有暗殺張國燾的想法,但在會后立即就被周恩來阻止。

    實際上是最后是張國燾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是被槍頂在腦門上逼得。想起導演拍過《無間道》,也就理解了。

    11、片中賀龍部第20軍第1師第1團3營副營長趙福生被人用一條銀元收買,實際上是趙福生是黃埔畢業的,只是家是地主,被發動起來的當地農民打到了,他自己投身北伐浴血奮戰,自己的父親反而被打倒,所以心生怨恨。況且當時一個連長即便不貪污,一個月也是30塊大洋,片中那一條大洋最多也就是20塊,趙福生能貪戀這點錢嗎?

    可以說這是影片的最大敗筆,像趙福生起初是有革命理想的,但最終叛變革命,絕不僅僅是他個人品質,而是他的階級決定的,他必然走上叛變革命的道路。這樣的人實際上是內心也是痛苦的,他們先是有革命理想,也希望中國強大,但中國革命必然要打到他們,理想和自己,是當時許多人的選擇。

    而影片僅僅是因為錢的收買,趙福生就叛變了,應該說這是香港導演永遠不能理解的,把趙福生的叛變拍成香港黑社會的叛變,沒有了歷史的深刻。

    12、南昌,作為中國最出名的大火爐之一, 8月時著影片中的所有人,還穿得那個厚,片中無論軍人還是市民,沒有一個穿短袖!不怕中暑嗎?還能作戰嗎?

    實際上炎熱的天氣,也是起義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染料技術也不如現在,大量出汗,反復洗幾次后,就會掉色,而片中演員的軍裝,藍色是那么的深淺一致。

    13、片中南昌起義時,粟裕異常神勇。而實際上,南昌起義當天,粟裕當時是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負責指揮部的警衛工作。起義爆發后,去策應朱德領導的軍官教育團起義。等到達目的地時,營內吹起歡迎號,軍官教育團已經全部起義了,之后粟裕所部立即護送朱德到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所在的江西大旅社,當晚并未遇到戰斗。

    14、毛澤東為準備秋收起義,像洪門老八買了一批“漢陽造”,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簡稱Gew 88),漢陽造槍口初速度低,設計使用的彈藥是7.92mm圓頭彈,因此不能使用中正式(也就是毛瑟98)的尖頭彈,雖然中正式口徑也是7.92mm,強行使用尖彈會有炸膛之虞。圓頭彈最大的問題,在于初速低,他的初速大約是尖彈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這樣造成威力射程都較小。這也畢竟導致抗戰時期,和日軍三八槍對射時總是吃虧。而片中毛澤東還用手抓起一把子彈,明顯是尖頭彈,而且是鋼殼刷銅漆的現代彈。

    15、毛澤東組織秋收起義,在路上被民團抓住,當時一行的有三個人,其中就有當地縣委書記潘心源,算上他們三個,民團一共抓了二十多人,而不是電影中的就毛澤東一個人。所有人被押往民團團部,一行人稀稀拉拉,毛澤東故意走在最后,趁不備,用錢收買了團丁,趁機逃跑,團丁見毛澤東跑了一段距離后,放槍示警,槍一響,團丁都去追毛澤東了,被捕的其他人也都趁亂逃跑,民團一時大亂,不知追哪個好,就這樣毛澤東跑丟了鞋,在水塘里多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遇到一個農民,用最后僅有的錢,買了一雙鞋吃了一頓飯。像電影中就抓了毛澤東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跑不了的。影片中毛澤東首先遇到了武漢警衛團團長盧德銘。而歷史上毛澤東首先見到的是后來擔任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3團團長的蘇先駿。

    16、秋收起義失利,轉戰中盧德銘在戰斗中犧牲,毛澤東主持將他火化,還稱盧德銘為師長。首先盧德銘不是工農革命軍第1師師長,而是總指揮,師長是余灑度。其次,盧德銘犧牲后,因為當時情況緊急,遺體并沒有被起義軍收集,而是被當地農民偷偷掩埋了,直到解放后才找到墓地然后重新安葬。

    17、三河壩之戰中,錢大鈞的國民黨軍山、野炮齊上陣,炮火覆蓋場面極為壯觀。可是當時要是有這樣的火炮密度,朱德在三河壩還能守三天?恐怕連半天也頂不住,當時就算是最精銳的中央軍,一個師能有一個裝備12門山炮的炮兵營就很難得了。

    應該說影片制作方更多的精力放在演員角色的挑選上了,歷史細節上注意不多,當然有些是為了藝術加工,可以理解。但某些軍事上的細節只要用點心,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劍

    • 發表于 2017-08-11 00:00
    • 閱讀 ( 93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