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許多同學會選擇飯后和家長一起溜溜彎兒,消消食,順便遛遛小狗。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可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智慧啊!
可是近年來,又出現了“要想活到九十九,請你飯后不要走”的說法,還有人會認為飯后散步會導致胃下垂的發生。這兩種矛盾的說法,使小伙伴們無所適從。那么吃了飯后到底應該不應該走呢?

(圖片來自網絡)
飯后不能立刻走!
從消化道的生理功能來說,飯后胃腸道正處于充盈狀態,這時必須保證胃腸道有充足的血液供應,以進行初步消化。飯后適當休息一下,可保證胃腸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量,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
神經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吃飽”,不過是胃感覺到了脹滿,而營養卻沒有吸收進體內,身體仍處于“饑餓”狀態。
在短短十幾分鐘的進餐過程中,吃進去的食物根本來不及消化,就更不用談吸收啦。這個時候匆忙起身而走,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去,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圖片來自網絡)
走了,會怎樣?
如飯后立即散步,則血液分布在肢體活動部位,致使消化道供血量減少,除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外,久而久之,就會引發慢性胃腸疾病,或者加重消化道潰瘍。
此外,飯后胃部處于充盈狀態,即使是很輕微的運動也會使胃受到震動,增加胃腸負擔,如果運動幅度較大甚至可能導致胃下垂。
還有,對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人來說,飯后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大腦供血相對減少,易出現輕微的缺血,可導致頭昏、乏力、眩暈、肢體麻木,有昏昏欲睡的感覺,此時散步更易出意外。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散步本身也是有益身心的。只是飯后最好還是休息一下,比如靜坐30分鐘再活動;散步以速度適中,不覺得疲勞為宜,如先慢慢溜達一會兒,然后再加快節奏,否則臟器會承受不了運動的壓力;每次20—30分鐘為宜,運動量不要過大。
散步十分適合平時活動較少,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也適合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這些人如果能散步30-60分鐘,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也有助于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于身體健康的,但至少應在飯后過30分鐘才開始“百步走”。

(圖片來自網絡)
Tips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飯后的散步應當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夏季不宜安排在午飯后,因為中午日光強烈,溫度高,容易出現中暑等不適,所以最好是選擇在晚飯后。
而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也不適合飯后到戶外散步,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容易引起上呼吸道不適甚至感冒,所以最好選擇在家里溜達溜達就好啦。
編輯:胡小雨
(作者:張遠超,臨床醫生,原創作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