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是近六年來四川所發地震震級最高的一次!值得慶幸的是,發生地震的時間不是深夜、凌晨這種人們熟睡的時段,并且現在當地的城鎮房屋大多已經加固到能抵抗七八級的地震強度,無論如何,為四川祈福,為九寨溝祈福。
那么誘發地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為何偏偏是四川頻發地震?
那就不得不說地球板塊構造學說,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從本質上來說,板塊決定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而板塊并不是長期固定的,它們會移動產生碰撞和擠壓,板塊交界處往往也是地殼最活躍的地方,因此當產生碰撞擠壓時,交界處容易產生能量,地震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地殼在不斷變化中積累的大量的能量,而地殼存在相對脆弱的部分,地殼的某一次運動就可能因能量積累過于巨大而使脆弱地帶的巖層發生破裂,或者引發斷層錯位,這時地表就會產生強烈震動,房屋倒塌,這就是地震。
而四川頻發地震就是因為它處在脆弱板塊的位置,它處在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誘發地質災害多,有的說法提到,四川的多震也與喜馬拉雅山的運動有關,其處在環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火山帶。由于地殼復雜,四川省內有多個地震帶,其中有金沙江地震帶、龍門山地震帶等,其中兩次損失慘重的地震——雅安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就發生在龍門山地震帶,在這兩次地震當中,勘測局研究并發布消息認為,兩次地震與龍門山斷裂帶或某一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吻合,因此可以證實地震帶影響說法的正確性。也許有人提出,四川盆地地勢平穩,龍門上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也并不是那么強,為什么會引發如此劇烈的地震?這個置疑有一定的道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四川中間多是盆地,山區聚集在西部,而地震直接的震中區域往往在西部山區附近,這就說明地勢相對平穩的地區卻是發生地震程度較輕,頻率也較小。但前面提到,四川地殼復雜且處于多個地震帶交匯處,地殼運動頻繁,地殼運動可以積累巨大的能量,蓄積的能量達到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 ,從而導致地震的產生。因此也可以知道并不是平原或者盆地就不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的頻率與之沒有必然聯系,部分原因還是與隱藏在地殼中的結構有關。
地殼的運動和地震的規律,目前還是無法預測的,但眾多的學者學說以及科學研究可以讓我們進行參考和提高警惕,國內的幾個主要地震帶:華北地震區、青藏高原地震區、四川龍門山地震帶等,如果發現自己的居住地處于地震易發區域,平時就要提前做好防震抗震準備,比如家中常備急救箱等救援物資,而且還要做好地震自我防護知識以及震后自救知識的普及與學習,最大限度的教會家人如何在災難來臨時保證自身的安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