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此人僅用一計便救國退敵,秦一統天下命令不許傷害他,違者殺無赦!

    真正的強者,一要有敬畏之心,二要有感恩之心,三要有容忍之心。

    春秋時期,最熱鬧的莫過于晉文公這段歷史。重耳周游列國回來,定國之后就開啟了爭霸模式。附近小國紛紛歸順。這讓一個昔日的大國有些坐不住了。

    1

    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孝公。他是桓公之子,當年還是管仲立的他為太子。如今,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都作古了。眼瞅著齊國呈現了衰敗之相。

    這天,孝公把群臣召集到一起開會。他說:列位,想當年啊,先王桓公在世之時,每年都要外出征戰。以戰止戈,才是大國強國之道。如今,晉國天天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可寡人天天坐在炕頭上“點牛眼”、“盤腳難”,深感慚愧。今聽說咱們的鄰居魯國又鬧災荒了,不如咱們去討伐他們,大家商議商議吧。

    大家一商量,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當下雨天打孩子,練練手吧。

    君臣一致同意,伐魯。

    ▲齊孝公(?—前633年),姜姓,呂氏,名昭

    2

    魯國聽說齊國打過來了。魯僖公趕緊找群臣商議對策。大夫臧孫辰就說,大王別急。臣有一計可退敵。

    魯僖公說:快講快講。

    臧孫辰道:在柳下這個地方,有一人姓展名獲,字子禽,有些才能。讓他做使者可以退敵。

    他推薦的這個人其實就是柳下惠。“惠”是展獲死后的謚號。柳下惠其實是后人對他的習慣稱呼。

    魯僖公一聽,那還愣著什么,趕緊派人去請呀。

    就這樣,使者快馬加鞭找到展獲。結果展獲稱病推辭了。

    使者回來一匯報,臧孫辰說,主公別急,我還有辦法。這個展獲還有一個堂弟叫展喜,也有些本事。咱們可以讓展喜去找展獲討教,他抹不開面子,一定會給出良策。

    果不其然,展喜來到展獲家中。把國君委托的事情一說,展獲終于開口。告訴展喜,這般如此,如此這般。

    ▲春秋戰國版圖

    3

    齊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魯國。

    半路上,他們遇到了前來犒賞三軍的展喜。

    展喜把各種牲畜、美酒、糧食、布匹一共好幾車,送給親征的齊孝公。

    齊孝公接見了展喜。他問:魯國聞寡人親征,是不是都怕了。

    展喜說:小人懼,而君子不懼。

    齊孝公說:裝,繼續裝。你們魯國鬧災荒,連飯都吃不上了,以為寡人不知道?

    展喜說:從前,周先王把姜太公封在了齊國,把先君伯禽(周公旦之子)封在了魯國。命周公與姜太公歃血為盟,起誓:世世代代,共同輔助王室,互不傷害!以前,桓公在世曾經九合諸侯,每一次都是先與魯國定盟。如今,您繼位了,我們知道您一定不會違背太公的誓言,更不會失去桓公稱霸的基業,所以魯國的君子怎么會害怕呢?

    孝公聽了這番話心花怒放,說道:說得好,說得好。寡人就是來兩國邊界視察一番。沒啥事了,你回去吧。

    就這樣,眼看一場戰爭就這樣被展喜化解了。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

    4

    展喜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來自于展獲的授意。其實,齊孝公當時跟展喜還說了一番話。他說,你們魯國,文沒有施伯那樣的智士,武沒有曹劌那樣的勇士。曹劌大家可能熟悉些,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的主角。施伯是當時管仲時代魯國的大夫。

    孝公的意思其實是說,你魯國現在沒有人才啊。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展獲就是一個人才,他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物。臧孫辰當時跟魯僖公說,展獲這人淡泊名利,不愿意在朝廷為官。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陶淵明曾經寫過一首詩,就是說臧孫辰這個人,明知道柳下惠的賢才,但卻不愿意把他推薦到朝中去做官。這首詩這樣寫道:

    北望烽煙魯勢危,片言退敵奏功奇。臧孫不肯開賢路,柳下仍淹展士師。

    雖然魯國的圍暫時解了,但柳下惠還有后招。因為他知道,齊國雖然退兵了,但他們心中認為魯國沒有能人賢臣,所以心存輕視,那么說不定將來什么時候一心血來潮,就又派兵打過來了。他必須幫助魯國想一個長久之計。那就是,與其消極防御,不如積極進攻。

    柳下惠授意展喜。展喜在魯僖公面前進言,最近楚國剛跟宋國交惡,宋國是齊國的盟國,咱們不如去鼓動楚國去攻打齊國。

    此時楚國的大將軍正是著名的成得臣,字子玉。子玉這個人打仗非常厲害,而且還特喜歡打仗。展喜到了楚國一游說,雙方一拍即合。楚國派子玉為大將,率軍攻打齊國。結果就把陽谷打下來了。

    那么被楚國修理一頓之后,齊孝公終于開始消停了。

    ▲曲阜文物古跡之曲阜魯國故城

    5

    柳下惠坐在家中,為魯國連出妙計,暫時保證了魯國的平安。而他自己,卻始終也沒有再出山為官。

    孔子認為柳下惠是“被遺落的圣人”,《論語》中說,柳下惠之所以不能被重用,都是臧孫辰搞得鬼。說他是“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臧孫辰排擠柳下惠也是有一些緣由的。臧孫辰是朝廷重臣,柳下惠不但不對他攀附,甚至還不給他面子。有一次城門飛來了一只海鳥,好幾天都不走,臧孫辰就讓大家都去祭祀它。這個活動本來也沒有什么意義,只不過是權臣玩弄的一些小把戲罷了。

    有些人官職做大了之后,就愿意看看大家是不是聽自己的話。自己下了命令了,哪些人遵守,哪些人不遵守;哪些人積極主動去執行,哪些人是消極被動去執行。

    臧孫辰下了這個命令之后,柳下惠就說,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應該依據圣王的祭祀原則。豈能說祭祀就祭祀,太不嚴肅了。就這樣一件事,讓臧孫辰懷恨在心,但他表面上還是樂呵呵的,當面還表揚柳下惠剛直不阿,但在背后魯王那里,給柳下惠上了不少的眼藥。

    一個國家將亡,必定出現許多“面譽背非”的佞臣。對于臧孫辰這樣當面花言巧語、背后搬弄是非的小人,柳下惠心里是一清二楚。但他也不去計較,魯國國運如此,豈人力所能為之?

    柳下惠在魯國受到排擠,其他各國紛紛來聘請他。但都被他謝絕了。問其原因,他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山東平陰孝直鎮展洼村石碑

    其實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我始終堅持君子之道。國君好不好都沒有關系,因為這是父母之邦。我不會因為國君不好,就遺棄我的國家。相反,為了這個國家,無論國君好壞,我都會為這個國家出力。這與后來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的意思很相近。

    柳下惠的理念非常超前,他把國家的概念與國君的概念清晰地分開了。

    孟子非常崇拜柳下惠,特別是他“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因此孟子推崇他為“和圣”。雖然后世知道柳下惠最多的就是他的“坐懷不亂”,但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柳下惠在各國的聲望非常高。在最后秦國攻打齊國(此時的魯國已經被齊國吞并)的時候,專門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那么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大意是,柳下惠這個人為了堅守自己的道德規范與標準,所有的個人理想與抱負都可以一退再退,一讓再讓。所以有時候,我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種像柳下惠般“退讓”的智慧。

    【風林話古論今專欄】 ,每周一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風林秀

    • 發表于 2017-08-21 00:00
    • 閱讀 ( 82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