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生男還是生女?

    許多社會都存在父母對子女性別的歧視。漢民族成員對重男輕女的傳統更不會陌生,這種歧視不僅表現在對待子女的態度和家庭養育資源的分配上,更會以遺棄甚至溺殺女嬰的極端方式發生,在胎兒性別鑒定技術和計劃生育政策高壓之下,則表現為大規模的選擇性墮胎。

    在前現代社會,男孩死亡率比女孩高許多,所以自然的出生性別比通常在102到108之間,這樣到達婚齡時男孩數量就和女孩相當或者略少,但選擇性墮胎會大幅改變出生性別比,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90年代末的出生性別比是120,最高的江西省達到138,蘇北一些縣市更高達170多。

    類似情況在較輕程度上也存在于印度;但同時,也有些社會的子女性別偏好是相反的,比如中國西南的許多藏族和彝族地區,出生性別比顯著低于常規水平,類似情況在非洲和歐洲某些地區也有發現,當然,這些不是選擇性墮胎的結果,父母未必有故意的偏愛,甚至未必意識到,而是生理系統對環境條件所做出的無意識反應。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人們的子女性別偏好呢?僅僅是所謂文化差異(這個詞如今已不幸成了被用來一股腦收納各種“我不知該怎么解釋的群體差異”的方便籮筐)?還是先回到生物學起點,看看進化理論能對此說些什么。

    【誰在偏愛女兒?】

    容易想到的是,男性可能會偏愛女兒,因為男性傳給女兒的是X染色體,傳給兒子的是Y,而Y染色體比X短很多,兒子攜帶的來自父親的遺傳物質比女兒少4%(按堿基對算)或3.2%(按基因數算),所以生女兒更合算;不過還沒有經驗證據說明這種偏向確實存在,假如真的存在,那一定是Y之外染色體上的基因實現的,而且Y染色體上可能會發展出對抗它的機制。

    進化生物學在子代性別偏好上提出的第一個理論,是特里弗斯-威拉德假說,它是在1973年由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Trivers)和正在讀博士的計算機科學家丹?威拉德(Dan Willard)在既缺乏經驗證據也不清楚微觀機制的情況下,完全從特里弗斯的親代投資理論推導出來的。

    該假說認為,在父母能夠幫助子女增進繁殖機會的條件下,那些資源條件優厚的父母,將偏愛雄性后代,理由在前面《男女關系》的系列文章里已介紹過:受雌性生育數量限制,投資于女兒的邊際繁殖收益會很快下降,而兒子因為可以同時利用許多雌性的生育能力,可以更充分的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繁殖收益。

    特里弗斯-威拉德假說對人類社會的適用性,已得到了多項經驗研究的支持;人類學家威廉?艾恩斯(William Irons)在研究了土庫曼約穆特(Yomut)部的婚育資料后發現,土庫曼各部流行一種基于部落等級的嫁娶模式,女性要么嫁給本部落男性,要么嫁往更高等級部落。

    在所研究時段,約穆特部處于該體系頂端,只有外娶沒有外嫁,部分富裕男性娶多妻,導致男性的總和生育數(10.6)比女性(7.74)多出2.86,結果該部的性別比遠遠偏離正常水平,甚至在半個多世紀后,60歲以上老人的性別比仍高達137(考慮到男性死亡率高壽命短,這是非常驚人的,即便在中國該數字也低于100)。

    類似情況在文化迥異的西方同樣存在,伊莉莎?卡梅隆(Elissa Cameron)等人在2009年根據福布斯排行數據研究發現:美國億萬富翁的子女中兒子占60%(相當于性別比150),其中財產系繼承而來的男富翁,和嫁給男富翁的女人,該比例更高達65%(性別比186)。

    人類學家李?克朗克(Lee Cronk)的研究則從另一個方向支持了上述假說;肯尼亞的穆科戈多(Mukogodo)族早先以狩獵采集為生,上世紀初逐漸轉向畜牧,并開始與相鄰畜牧部落通婚,但作為缺乏資源和經驗的遲來者,他們的畜產遠少于后者,而按畜牧部落的習俗,娶妻彩禮都以畜產支付(穆科戈多的舊習俗是用蜂蜜),于是該部落在婚姻市場上陷入了特別困窘的地位。

    • 發表于 2014-04-09 00:00
    • 閱讀 ( 984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