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孩子在行為上通常是家長的翻版,可見家長對孩子影響之大。因此,如果家長自控力強,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制力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比如家長要求孩子不玩ipad,自己卻一天到晚抱著手機;家長要求孩子不亂發脾氣,自己對孩子卻動輒發火;對孩子的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完全兩樣,不僅培養不了孩子良好的自制力,反而會讓孩子對家長不信任,動搖家長的威信。因此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有自制力,請先提高自己的自制力,這也是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并逐漸完善自己的契機。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規則意識與自制能力緊密相關。自制力強的孩子,不會做不該做的事,并且堅持做該做的事。而孩子只有具備分清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即具有明確的規則意識,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長可以從生活常規開始,明確告知孩子規則界線。比如: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好;吃飯之前要洗手;逛商場除了約定物品,不能亂買東西;過馬路前要看紅綠燈;玩ipad只能玩10分鐘等等。家長如能長期堅持一致的要求,孩子就會逐步約束自己,從而提高自制力。
外力督促,及時鼓勵或及時喊停:孩子的自制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漸漸增強。但這個增強的過程,如果家長能及時跟進,以外力進行督促或協助,孩子的自制能力會得以進一步提升。外力督促,及時喊停和及時鼓勵很重要。“喊停”的目的在于先發制人的讓孩子及時約束自己的行為并調整好心態。比如孩子想打小伙伴,在開始提高嗓門說話,或者開始扔東西時,家長及時預見并給予警告或喊停,便可以及時阻止這種行為的發生。要常常鼓勵孩子保持優良的行為習慣。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被關注的。當他做得對,做得好,掌控好自己的行為時,會受到表揚和鼓勵。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知道失控的情緒和行為不被允許,轉而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外力督促,為孩子創造稍離誘惑的環境:環境中的誘因,常常會觸發被誘惑的機會,從而讓行為失控。比如看書時,旁邊有張沙發;做作業時,手邊放著ipad;學習時,朋友邀你去吃飯....這樣的誘惑越多,脆弱的自制力反復失控,會變得越來越弱。想要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家長最開始不應以誘惑的方式試探孩子自制力的底限,而是應想方設法創造清凈單純的環境,來保護孩子的自制力。當自制力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成長起來時,再慢慢的加入小誘惑,并以此強化孩子的自制力。
外力督促,延遲滿足,以更大的誘惑換取暫時抵制小誘惑:自制力強的孩子往往更有耐心,更具毅力。他們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能抵制住眼前的誘惑,能耐心等待、堅持不懈。因此,在培養孩子自制力的過程中,可以用延遲滿足,以更大的誘惑取代眼前小誘惑的方式,讓孩子逐步建立耐心、學會等待和堅持。比如,孩子非常想買一個玩具,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當孩子的零花錢攢到玩具價格的一半時,家長就會以獎勵的方式買下玩具送給孩子;或者孩子想買玩具時,家長提出,不買玩具周末就帶孩子去游樂場。在更喜歡去游樂場的意愿下,孩子肯定能克制暫時買玩具的欲望。當然,關鍵在于家長平時就言出必行且被孩子信任依賴。
培養孩子自制力,可以在游戲中進行:游戲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將提升孩子自制力的目的,放在游戲里,通過游戲過程達到目的。例如操作類游戲:拼圖、手工、拆卸物件等等,幼兒專注于手部動作和材料本身,其自控堅持度會有較好的表現。還有娛樂類游戲:創設情境,讓孩子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樂趣,使他在遵守游戲規則中學會控制自身情緒,例如我們都是木頭人、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游戲。一般來說,孩子對動作的控制要優于對情緒和情感的控制。娛樂類游戲正是通過激發孩子興奮情緒的過程和對動作的控制,讓孩子逐漸學會調整、控制自己的情感。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最終要由外力走向自制:通過家長的督促和協助,最終要幫助孩子將規則內化為習慣,良好的習慣養成后,孩子由他控轉為自控,自動自發的把控自身行為和情緒,自制力自然增強了。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循序漸進,家長需要能堅持有耐心,切忌操之過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