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陪伴并不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是家長如何滿足孩子心靈需求。現今獨生子女居多,因為缺少兒伴,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個人玩,如果家長忽視了陪伴孩子玩樂、分享快樂與煩惱,那么很容易導致孩子心靈上產生孤獨感。從他們口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好無聊,”“沒人陪我玩”。于是他們需要通過借助其他事物來獲得心靈補償。零食、電視、網絡便成了他們最好的陪伴者。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爸爸媽媽應該毫不吝嗇的關愛自己的孩子,利用業余時間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見所聞,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傾聽孩子心聲、多疏導孩子情緒。親子溝通不求時長但求方式方法和效果。
有的家長在忙手上的活兒,沒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機塞給孩子,讓他自己玩,家長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這樣的做法不但助長了孩子玩手機成癮,還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要忙所以才給我手機玩,那下次他們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機玩了。這樣的做法不是愛,而是害,要不得。
家長如果要做事,沒有時間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時候,就應該和他說明情況,并告訴他可以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亦或者來做小幫手。從而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體貼他人。這也是一種相互陪伴的需求。
給還是不給,決定權完全在于家長,如果考慮周全就應該堅決行動。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讓孩子使用手機,什么樣的情況下堅決不能給,這一點必須慎重。假如為了激勵孩子按時做完作業或者完成大人交給的任務而給孩子玩手機,也應該事先商議決定,避免孩子為了達到玩手機的任務而行動。
如果允許孩子玩手機,就應該強調做作業是必須的,玩游戲也是一種放松,但絕不是因為你做了作業才有手機玩,這不是獎勵。
對于玩自己感興趣的事,每個成年人都很難自控,何況一個孩子,當他們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家長喊停止,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時候你越催促他就越著急,一著急就玩不好,或者越著急就越想多玩一秒鐘。
所以停止你的催促,用親子約定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控制時間,增強時間觀念。比如家長可以這樣問:你決定玩多長時間,10分鐘還是15分鐘,一般孩子都會選擇15分鐘,那么你可以補充一句:“如果你能在計劃的時間內結束游戲,我決定多加你一分鐘,你覺得如何?”最后不忘加一句“媽媽相信你能做到。”
孩子在放學后到上床睡覺這段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加上家庭成員各做各的事,很容易產生某個時間段無事可做,此時孩子便會容易想到看電視、吃零食或者玩游戲。
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家庭成員來個作息表。每個環節動靜交替,緊湊進行,學習玩樂休息都不誤。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作息表不只是針對孩子本人的,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嚴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評價之后,增強每個人的時間觀念,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這樣一來孩子也不會總想著玩手機。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做什么他就學什么,這就是身傳言教。如果你經常在家里打電話、發短信、玩微信、或者打游戲、看電影,那么多半孩子也會對手機產生興趣并希望從手機中獲得滿足。
因此,規勸低頭一族的家長朋友,一定記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的玩弄手機。如果可能的話請放下手機,多看看書,和愛人談談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門散散步,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長,促進家庭幸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