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什么人都有,惡人,人們恐懼他;善人,人們愛戴他;而那些老好人呢?生活中總是可以看到那些隨和厚道的、從不得罪人、看起來似乎沒有一點兒脾氣兒的,人家什么忙都愿意幫的人。按理來說,這種人應該是最討人喜歡的,若你遇見了自己不愿意去做的或者懶得去做的事,只要叫一句“某某某,幫我個忙好不好”,一個簡單明了的“好”,你就可以瀟灑解脫,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多虧了那個熱心人啊,怎么著也得給他授予一枚好人勛章吧!可是調查卻表明,正是這種不拒絕,也不反抗的人,在“世界上最討厭的人”排名榜中名列前茅。哎呦,出了力還不得好,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阿倫森效應】
這得歸根于有名的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伴隨獎勵減少,態度也逐漸消極;伴隨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被試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借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后貶,第四組先貶后褒,最后在實驗對象對數十人進行后,發現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具反感。
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
老好人在人際交往中吃力不討好便是這個緣故,當生活的風向改變,他也不得不開口說拒絕。而這唯有的一次拒絕,卻比一個貶義詞更像是一記巴掌,拍在對方的臉皮上。舉例來說吧,有這么一個老好人,第一次,A找他幫忙,他沒拒絕;第二次,A又尋求幫助,老好人又幫了他……之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老好人都毫無意外的幫助A了。但在第無數次的幫忙后,老好人終于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拒絕了A的請求,此時A被激起的憤怒感與失望感將勝于從前的種種,而老好人之前幫A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他拒絕A的那一刻起,變得毫無意義。
經過無數次的幫助而建立起來的好感就因為僅有一次的拒絕就被破壞了,這究竟是誰的錯?老好人想必也是捶胸頓足,有口難言。可能有人會說“這都是老好人的自作自受,誰讓他一直都充當這個老“好人”呢”,但事情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二、登門檻效應】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得寸進尺效應”,也叫做“登門檻效應”,這是指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么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點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于接受。
上面所講的A同志運用的就是得寸進尺效應,因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其行動的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于人的動機是復雜的,因此常常會面對不同的目標進行比較、衡量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易行的目標較容易讓人接受并采取行動。另外,人們總愿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后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維持下去。老好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幫助了A,為了他的美好形象,即使再不情愿,他也會始終的幫助A,所以才會有接踵而來的求助。
【三、擺脫“老好人”的形象】
如何擺脫“老好人”的形象?這個就需要改變你的行為模式。根據吸引力法則,他們會找你幫忙,是因為你是那個“愿意幫忙的人”。
當然,可能有些讀者想問,朋友間,總會有不方便、需要幫忙的時候,難道說人家找你幫忙就必須一口拒絕,以免后患嗎?我只能說,如果你這么做了,最后倒霉的還是你,你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最后只會被你的這個“一口拒絕”弄的亂七八糟。對于別人的請求,需要選擇性的幫忙,你要戴上辨別是非的眼鏡去進行篩選。
【四、選擇性幫忙】
如果把你身邊的人分成幾個生活圈的話,你可以選擇:
①親密圈:很好很好的朋友,你和他之間已經不在乎錢的問題,甚至可以分享一切;
②朋友圈:身邊經常一起玩的,關系不錯的,但比親密圈少一分熟稔的人;
③熟人圈:同事、同學,你對他的感覺一般,不熱情,不冷淡的;
④世界圈:陌生人(調查顯示,一個人對陌生人比對認識的人愿意投入更多的信任)。
對于你心目中的親密圈內的人也不用我說,連錢你都愿意彼此分享了,為他付出,你也定是心甘情愿的;朋友圈里的人,他的人格、人品,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們經常混在一起,總是略有耳聞的。愛占小便宜的家伙你委婉拒絕他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你覺得他還不錯的人幫個小忙也無妨。剩下的那些人,你應該切身思考下你的人生會和他有交集嗎?你討厭他什么?仔細衡量其中的利與弊便可瞬間得出結果。
生活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了別人,心里也會快樂。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沒有義務去無條件地幫誰。與其做一個博愛的濫好人,不如去愛少數人,也為少數人所愛。(作者:Mrs. 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