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1:“知道你錯了嗎?”“我哪里錯了?我加班太忙,沒來得及給你打電話啊。”“好,你還找借口、死不承認是吧?”“我……”
片段2:在同學會上,觥籌交錯之際,突然一陣屁“香”彌散開來,大家都不禁掩鼻抵擋,小明實在忍不住了,弱弱地說了一句“這是誰放的,濃度不低啊”。大家莞爾一笑,才發現上了小明的當,慌忙閉嘴,宴席散罷也無人承認。
片段3:小明那日逛街,看見一件衣服不錯,雖然有點貴,但一咬牙還是買了下來。美滋滋穿回家,所有人都覺得這件衣服略大,小明依然堅持說:不大啊,穿著正好啊,錯覺,錯覺。
在我們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錯誤隨時都在發生,而自幼思想品德里面就教育我們要誠實,要知錯就改。但是現實生活中,為什么我們總遇到有錯不改的人呢?下面就探討一下這背后的心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
影響一個人行為的因素有多少?基因遺傳、成長環境、教養方式、性格、性別、動機、歸因方式……凡此種種,鑄造了這個世界上多種多樣的人們。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擺在了面前,那就是一個行為,在自己看來是沒有錯的,在別人看來就是錯誤的。比如,“小便過后要用紙擦干凈”,這在許多女生那里不覺得奇怪,但是你讓一個男生在公共廁所試試,弄不好就會被撿肥皂。
人所具備的一大能力就是推斷和猜測其他人的內心想法,這一項能力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與人交流和相處,但有的時候卻也制造了麻煩。畢竟,我們多數情況下僅僅是推斷和猜測,要想真正完全的透視人心,即使最好的心理學家恐怕也不能做到。所以說,我們對別人內心的誤判便不可避免,而這些誤判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們單純站在自己角度猜想所造成的投射效應。
比如,男孩兒加班沒有告訴女友,好幾個小時沒有聯系女友,結果女友就想當然的以為男孩兒“不愛自己了”、“即使加班也應該說一聲”,認為男孩兒各種不是。但是男孩兒覺得自己心里是深愛女孩兒的,自己工作加班沒來得及聯系她也算不得錯,自然不會認錯了(小明竊以為,許多情侶間的吵架都源于此類情況)。

【維護我自己】
當然,像上面提到的犯錯問題,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范疇。但是有的時候,一些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人們依然不愿意選擇錯誤。因為承認錯誤,是有風險的。
1. 避免承擔責任
有些錯誤可能沒有很大的危害或者很容易彌補,比如吃飯的時候把一雙筷子不經意碰掉了地上。但是另外一些時候卻沒這么簡單,比如你碰掉了別人的超豪華水晶筷子,而且摔得稀碎稀碎,你根本賠不起這雙筷子;又或者是因為你工作上疏忽,造成了公司巨額的虧損等等。這個時候,如果你站出來承認錯誤,你也必須承擔責任,可是有時候這么做的代價太大,所以人們便會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責任以便減輕懲罰。
2. 維護自我形象
我們生活在由眾多人組成的社會當中,這就讓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要考慮來自其他人的目光,并且采取多種策略來改變別人對“我”的印象,這叫做印象管理。而犯錯,在一般的觀念中無疑會給形象抹黑的。試想一下,如果你女兒愛上了一個剛出獄的殺人犯,你怎么看?
所以說,人們多多少少會在犯錯之后,采取一定的手段擺脫它可能對我們形象造成的破壞。戀人不愿承認錯誤是怕它影響另一半對自己的愛戀,員工不愿承認錯誤是怕這會影響自己的加薪晉升,孩子不愿承認錯誤是怕這會影響爸媽對自己的寵愛……
3. 平衡失調認知
在上世紀,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曾經提出一個頗具爭議的“認知失調”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人們有兩種不一致的觀念時,內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叫做認知失調的緊張沖突感。因為這種認知失調的會造成我們內心的不適,所以人們便會通過改變自己認知,來達到自我認知的失調。
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他的同事曾經利用一個有趣的實驗來驗證認知失調理論。
將大學生被試分為兩組,邀請他們參加一個性心理小組,而加入之前都需要經過某種儀式。第一組被試加入小組的儀式是,當著主試的面大聲朗讀色情小說中的淫穢片段(嚴厲儀式組),而第二組的被試只是朗讀一些字典里和性有關的詞語(溫和儀式組)。儀式之后,兩組被試會聽到據稱是這個性心理小組成員的談話錄音。在這段被實驗者精心設計的錄音中,成員在談論中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最后,讓被試對這段討論進行評定。兩組的結果差異明顯:溫和儀式組尖銳地指出這個談論很糟糕,稱談論者們很差勁,而嚴格儀式組則認為這個談論生動有趣,參與者也都很機智。
除了這個參與儀式之外,其他嚴厲的加入儀式如電擊等都支持了這個觀點,你為加入某一團體而經歷嚴厲考驗后,你會更愛這個組織。為什么呢?因為“我歷盡艱辛加入的只是一個很一般的組織”這一觀點引起了認知失調,為了不讓自己受到認知失調的折磨,人在認知上接受了“我歷盡艱辛加入了一個牛閃閃的團隊”這一平衡的觀點,表現出對小組的喜愛。
現在回到今天的主題上來,“我努力完成的一件事兒卻是錯誤的”,這是一個引起認知失調的觀點,所以人們會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除此之外,人們也可能出于另外一種認知失調的觀點“如果是錯的,我干嘛去做它,我又不是傻X”。

【出錯了怎么辦?】
喬納森·布朗在《自我》一書中,以“小孩兒打了自己弟弟”為例,列舉了5種向父母解釋的方法。
1. 宣稱無辜:我沒打他,那是他自己摔的;
2. 重新解釋:我沒打他,我只是拍了一下他的臉,我們是好兄弟;
3. 合法化:我是打了,那是因為他先打我了;
4. 找借口:我本來是想打蒼蠅,一不小心打到他的;
5. 道歉: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這幾種解釋方法,在我們犯錯之后也經常出現。根據上文,想必大家對這前4種的產生一點也不奇怪了。但是,我不是想告訴大家,用這些理由和方法來說服自己不斷為自己辯解。許多時候,錯誤是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如一百多年前桑代克提出的試誤觀點(trial and error),個體在不斷嘗試錯誤中,偶然成功地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在一些時候,犯錯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而自由的真諦不僅在于選擇的自由,還在于人們對于自己的選擇必須承擔責任。
雖然犯錯會因想到我們的形象,但是有時候他們未必真的就那么糟糕。同樣是阿倫森設計的一個實驗,給被試聽四個人的演講錄音,其中兩個人變現優異,另外兩個人水平一般。此外,在優異的和平庸的人中,各有一個人犯了一個錯誤,把桌上的咖啡打翻。最后由被試評分,更喜歡誰。結果犯了錯的優異者最受歡迎。這就是“犯錯誤效應”。
所以說,一些時候犯錯是可以給你加分的,當然前提是你要努力做到優異。(作者:小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