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他體內的蠕蟲,你的良藥?

    蠕蟲療法已經興起多年,但這一療法至今仍存有許多爭議。蠕蟲療法近期又取得了哪些進展?它是否真的安全可靠呢? William C. Gause將讓你對這一療法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2006年,一位名為Jasper Lawrence的男子來到非洲,赤腳在還冒著熱氣的人體排泄物中行走,好讓自己感染上鉤蟲。他與其他一些蠕蟲療法的倡導者一樣,認為工業化社會太過整潔,人們在為自己的房屋以及身體進行消毒時,同時也消滅了人體內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腸道蠕蟲。

    這一療法需要人們通過吞咽或讓其在皮膚上爬行而有意地感染蠕蟲或寄生蟲。據稱這樣能緩解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癥,如過敏、傳染性粘液囊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以及多發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 ,MS)。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還并未批準蠕蟲療法,然而Lawrence于2007年開始通過網絡向全球各地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出售自己培養的蠕蟲,如今,他的生意已經擴展到了英國外。

    Lawrence所辦的這類公司還屬于新興企業,然而研究者們對寄生蠕蟲以及它們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所進行的研究已持續數十年了。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免疫和炎癥中心主任William C. Gause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自身免疫病及蠕蟲療法進行研究,并在2004年開始將其視為他的研究重點。近期我有幸針對這一領域所取得的進展請教了Gause,以下即為他所做出的回復。

    蠕蟲療法主要是用于治療傳染性粘液囊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癥。對于該療法在治愈這些疾病中取得的成果,你能向我們列舉一些成功案例嗎?

    之前加利福尼亞州有位傳染性粘液囊病的重癥患者,標準的類固醇療法對他沒有效果。于是他去了泰國,那兒的醫生讓他感染了人工培養的鞭蟲,后來他的病情很快就好轉了,這可真是難以置信。

    寄生蟲只可以在體內存活幾年,在它們離開以后,那位患者又再次患上了傳染性粘液囊病。之后他去舊金山大學接受了治療,但是病情并沒有好轉。醫生們告訴他,如果他再到泰國去感染蠕蟲,那么他們將對他的病情進行跟蹤記錄。當然了,所有這些都只是傳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感染了蠕蟲之后,病情果然又有了好轉。

    一位名為P’ng Loke的研究員搜集了自己腸道的活組織檢查數據,結果發現他腸道內的免疫反應發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變化。在調節有害炎癥方面,寄生蟲似乎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這一情況,Loke于2010年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發表了一篇相關論文。那真的是個振奮人心的研究。

    蠕蟲療法研究近期又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果呢?

    類型1/類型2的免疫反應概念的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取得的重要成就。人們從那時候開始了解到免疫反應分為兩種不同類型。類型1是在感染病毒或是細菌之后的反應,這樣的免疫反應會促使特定的細胞激素(免疫系統內會影響其它細胞的分泌物)含量增加。

    類型2是另一類不同的免疫反應,這樣的反應會在感染蠕蟲之后發生。這樣的免疫反應與由過敏原引發的反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處。

    那就是說蠕蟲和過敏原都可以引發相同的免疫反應,也就是類型2的反應,但是蠕蟲似乎可以減緩免疫反應,而過敏原會加劇免疫反應。這又是為什么呢?

    雖然乍聽上去這可能有些矛盾,因為它們都會引發類型2 的反應,但有一點不同的是蠕蟲引發的反應涉及更多調控成分(免疫系統內抑制免疫反應的物質)。現在人們已經清楚了,蠕蟲的感染會引發類型2 的免疫反應,同時還會提高調控細胞群的數量。這兩者結合就會形成抵御寄生蠕蟲的保護性反應。

    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保護性反應”嗎?

    當蠕蟲在組織內移動時,由于它們要穿過細胞并分泌具有破壞性的酶類,因此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不過蠕蟲感染會促使一些讓傷口愈合的重要成分產生,這就讓蠕蟲的寄生變得不再那么讓人難受。

    保護性反應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抵御型,這一類反應最終會驅走蠕蟲。另一類為忍受型,這類反應會讓人們與蠕蟲共生,同時控制住蠕蟲帶來的傷害。這在過敏反應中并不常見。過敏反應與類型2 的免疫反應相似,完全不受控制。這樣的反應缺乏蠕蟲感染所引發的調控反應。

    據說蠕蟲療法可以治愈許多疾病,比如多發性硬化、傳染性粘液囊病、糖尿病、過敏乃至自閉癥。那么這些病癥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呢?

    是的,它們之間確實有聯系。這些疾病都會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并造成嚴重的炎癥。像多發性硬化、I型糖尿病以及傳染性粘液囊病這樣的疾病,最為突出的就是類型1的免疫反應。這樣的免疫反應就像一條共通的線將這些不同的疾病聯系在一起。

    如果有害炎癥確實是自閉癥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蠕蟲引起的類型2的免疫反應,也就是說引發的調控成分,也許就能夠控制炎癥。

    蠕蟲療法的倡導者認為,在年幼時接觸腸道寄生蟲會對人們的免疫系統大有裨益。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就需要想到寄生蟲長時間寄生在宿主體內的情況,長時間的感染會使寄生蟲與宿主得到協同進化。很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這樣的協同進化會決定兒童體內剛剛形成的免疫反應。最終促使能控制有害炎癥的成分產生。

    那么我們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們在年幼的時候感染蠕蟲呢?

    我認為目前還不能對此下定論。這還需要更多的測試。不過我認為蠕蟲療法是有潛力的,蠕蟲也許能用來引發能抑制有害的自身免疫病以及炎癥的調控成分。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就目前來說,感染的過程有點兒…唔…有點兒惡心。采用這一療法的人們要么吞咽蠕蟲幼蟲,要么讓蠕蟲在皮膚上爬行。有沒有可能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感染蠕蟲呢?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不僅采用蠕蟲,還采用蠕蟲所制成的物質。如果我們能弄清蠕蟲究竟是如何引發調控免疫成分的,那么就能利用這一點,而不再使用活的蠕蟲了。

    是什么讓你覺得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并不充分呢?

    我們最近才開始將蠕蟲或蠕蟲制品運用于臨床試驗,然而要執行并完成這樣的臨床試驗,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我并不認為我們缺乏資金,蠕蟲療法現在只是在經歷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

    對于將寄生蟲運用于人類臨床試驗中,食物及藥品管理局是如何回應的呢?

    他們已批準將豬鞭蟲或鞭蟲卵(TSO)作為用于臨床試驗的新藥,這為我們在臨床試驗中取得進步提供了條件。TSO是嚴格按照藥物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而制作的,并且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運用了多年。這是被允許用于臨床試驗系統的首批藥物中的一個,希望以后能對它們做更多的研究。

    要讓蠕蟲療法得到批準,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問題是時間。對于經費,我們當然不會嫌少,但我不得不說我們沒有得到經費支持。

    對于蠕蟲療法,有人存在異議嗎?

    在對人們采用蠕蟲療法時,總會存在“惡心”的問題。不過在我看來,控制由蠕蟲引發的類型2免疫反應所釋放的調控成分,已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方向。

    自行感染寄生蟲存在多大的危險性呢?在線購買蠕蟲是否安全?

    對于那些用未達標的活蠕蟲治理病人,或是采用偶然成功的方法治療病人的情況,我其實是比較擔心的。我們并不想急于求成,不贊成使用還沒有達到可開發水平的療法。首先應該確定這些療法對實驗模型有效,然后再將其運用于臨床試驗中,之后才能運用到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最后再看實驗結果。

    你對這些蠕蟲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那么假如你患上了上述某種病癥,你會去感染蠕蟲嗎?

    有關蠕蟲療法已經有了很多令人心動的案例,不過對于嘗試這種療法我仍舊還存有質疑。因為迄今為止,我們仍舊沒有標準的療法。同時還必須考慮蠕蟲療法的副作用,比如:這些蠕蟲是從何而來?蠕蟲還攜帶了什么細菌呢?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危險因素,我建議人們再耐心些,看蠕蟲療法究竟會有怎樣的發展。結果可能是蠕蟲對某些炎癥有效,對另一些則不起作用。要讓蠕蟲療法成為真正適用于公眾的療法,還需要我們再花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探索。

    【作者:Julia Calderone(是一名生物學家出生的科學作家,目前居住于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譯者:海帶絲;審校:李想】

    • 發表于 2014-06-06 00:00
    • 閱讀 ( 86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