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都愛穿衣打扮,女人還愛和其他所有女人相互攀比,誰能解釋一下這究竟算怎么回事呢?女為悅己者容,還是女為悅己容?
女人們每天早上都要用心挑選衣服,那當然,可問題是,這么做是為了誰呢?
為了她自己?為了某個男人?抑或,是為了別的女人將會投來的審視的目光?讓我們看看女人們自己怎么說,專家又怎么說吧。
【“二人世界”中的一幕】
在巴黎一家大型購物商場內,一名年輕女子正猶豫不決:到底買一件娃娃裙好,還是買一條超寬松版牛仔褲好呢?真是左右兩難。出于熱心,她的未婚夫當機立斷道:就買裙子得了!15分鐘后,這一對兒出現在了收銀臺,帶著……牛仔褲。男人給的購物建議?不聽為妙。莫非眼下時尚達人們之中正刮著一股女權主義的叛逆旋風不成?那倒不是。“這類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售貨員總結說,“女人們問男伴的意見就是為了最后做出完全相反的選擇!”真是售貨員口中出真言啊。如果說,女人們可以不惜跑遍和紐約曼哈頓差不多大小的地方,只為了找到“那一條”完美的牛仔褲,或者,每天早晨在鏡子前上演好一出“換裝記”,這可不是為了取悅男人們的眼睛。即使有這個原因,也只有那么一丁點兒。“女人穿衣打扮是為了取悅于人。但并不一定是為了取悅男人。”心理學家Samuel Lepastier對此評論道,“實際上,女人不會為了吸引某個人的注意而打扮自己,她們要吸引的是所有的人。”
【她要吸引誰?理論上來說:是她自己】
那么實際來說呢?是其他女人!閨蜜們,競爭對手們,鄰居們,街上的女行人們,無論是誰。在女人頭腦的潛意識里,最清晰的信念就是:所有其他女人都是對手。那么,什么是衡量自己魅力的最佳工具呢?“如果一個女人贊美我的穿著,這可比來自男人的贊美更讓我受用一千倍。”26歲的Chloé承認,“說實話,我覺得男人們的贊美實在很曖昧。我沒法不去想自己是不是穿得像個傻不啦嘰的姑娘似的,我的裙子是不是太短了,或者領口開得太低了!”
相反地,同類向那雙Marc Jacob最新款芭蕾女伶平底鞋投來的艷羨目光,足以點亮這一整天的生活。“其他女人扮演的是鏡子的角色。一個女人只有在其他女人的眼里得到認可,才會自我感覺到富有吸引力,或者打扮得體。”《獨一無二的女人和白馬王子》的作者,社會學家Jean-Claude Kaufmann解釋道。只要在網上稍稍瀏覽一圈,你就能證實這個觀點的正確性。
網上有不計其數的女孩在時尚類博客上展示她們的服裝搭配,以尋求著女性同好的認可。還有那些供“時尚獵頭”們發布他們所發現的“醒目”打扮的照片,以便讓全世界的時尚達人們從中汲取靈感的網站,比如The Sartorialist 或者Face Hunter。“今天,我們在不斷地對他人的裝扮評頭論足。”Jean-Claude Kaufmann又說,“即便去上班也要打扮得時尚入流!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運行機制:越來越多的人在付出越來越多的精力裝扮自己,競爭自然也就激烈了!”
【覺得沒臉出門】
就這樣,我們把自己逼入絕境,卻對別人頂禮膜拜。“每天早晨,我都精心裝扮自己,可只要我一踏出家門,馬上就能遇見一個女孩,她的裝扮正是我所夢寐以求的效果。舉例來說,如果我穿上一條緊身牛仔褲配上皮外套,接下來我一定會為另一個穿著女人味十足的超短連衣裙的女孩傾倒。每一次這種狀況都讓我發瘋,我對自己說,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我想要變成的樣子!”忙于尋求理想自我的30歲的Marie不住地慨嘆著。
生活不易:女人們總是想要街上其他漂亮女行人身上的衣服。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公共試衣間里,時尚設計師Agnès b在80年代首次把公共試衣間引進了商店。“道理很簡單,再沒有比把衣服提供給一個漂亮女孩試穿更好的銷售法子了。因為馬上,所有其他的顧客都想要一件一模一樣的!”巴黎瑪黑區一家商店的售貨員Sonia說。
為什么女人們總是有這種想要“復制-粘貼”女伴著裝的愿望呢?
“其實還是‘鏡子效應’。”Samuel Lepastier解釋說,“穿上和仰慕的女孩一樣的衣服,就像是變成了她,讓人自我感覺像她一樣美麗,出眾,富有吸引力。”怪不得凱特·莫斯設計的TopShop系列服裝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也難怪越來越多大眾平價服裝品牌定期和時下的魅力明星展開合作,比如H&M與Kylie Minogue,Mango與Penelope Cruz和Monica Cruz兩姐妹,以及最近的Lee Cooper與Lou Doillon。
【醫生,我這種情況不要緊吧?】
這種忍不住借鑒女伴的著裝風格,或者不停地拿自己和所有擦身而過的女孩作比較的討厭的傾向不要緊吧?這是不是一種嚴重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呢?并不完全是這樣。“人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關注,我們都是這樣完成自我建構的。”Samuel Lepastier安慰說,“之后,一切都取決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拋開這些關注……一個女人是否會過分在意他人的關注通常取決于她與母親的關系。因為母親是女兒遇到的第一個對手。如果母親投向女兒的目光是親切而贊賞的,日后女兒就沒有理由會懷疑自己缺乏吸引力。但相反,如果母親從不懂得贊賞女兒,女兒就很可能真的缺乏自信。”
在《媽媽的女兒》一書中,心理學家Véronique Moraldi對此做了更進一步的論述。她認為,女人通過用漂亮衣服裝扮自己來修補受到傷害的自戀情緒,通過在他人眼中尋求認同來補償她的母親不曾給過她的贊賞。她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的差別還在于,她認為:女人裝扮自己并非為了取悅他人,也不是為了在所有其他女人眼里顯得“醒目”。她真正在意的是她的“同道中人”——那些和她相似的人,或者那些她渴望與之相似的人。街頭做“凱特·莫斯式”打扮的女人通過穿著緊身牛仔褲,表現出的是對凱特·莫斯“宛若少女”風格的認同。
法國巴黎時尚研究所的歷史學家兼教授Florence Müller認為:“穿衣打扮是一種傳達個人信息的方式,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在社會或者在某個團體中的身份地位。名牌服裝的確可以成為通往更上流社會的通行證,可以說,服裝就是一種權力的象征。”
【那些對名牌logo成癮的女人】
舉例來說,她們所傳達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那就是:“我買得起這些昂貴的衣服,所以我是個能干的女人!”而那些真正的“潮人”,或者說,那些沒必要證明什么的人,則更喜歡購買品牌標志“不那么俗濫”的奢侈品。比如Martin Margiela這個時裝品牌。她們追求的正是一種“只有同道中人才能彼此心領神會”的默契……
服裝就是一張身份證,它能展現出我們是誰,我們做什么工作,我們的朋友是什么樣的人,甚至我們喜歡聽什么樣的音樂!總之,人“穿什么,就是什么”。或者說,“我穿,所以我存在”。一位時尚雜志女編輯就坦白說:“我是寧死也要穿上12公分的高跟鞋去時裝秀場。哪怕我的腳要為此疼上整整兩個星期,哪怕在這一年剩下的時間里我都只能穿著專治腳疼的康健鞋也在所不惜……因為你要是膽敢穿著平底鞋去看走秀,只怕人人都恨不得朝你砸石頭!”。
【在同道中人之間】
競爭的心態相當尖銳:“當我和我的一幫閨蜜們在一起時,人人都爭相成為那個首先買到那雙漂亮的短筒靴,或者是那條巴黎世家頭巾的人。誰也不想淪為一個可憐的跟屁蟲。”25歲的時尚達人Marion承認道,“到了最后,難免地,所有人的打扮都有點類似,不過沒有人會不滿,倒不如說這讓大家總算都安心了……”
不過, 事情不止這么簡單,因為同樣的一件衣服會根據穿戴者的不同而傳遞出不同的訊息。如果一個女孩超過10歲半卻還穿著米老鼠的汗衫?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巴黎女孩或者一個出身名門的女孩,傳遞的信息就是“我玩世不恭,特立獨行!”;而對于其他人,僅僅是“我周末去迪斯尼樂園玩了兩天,我愛死那里了!”……
誰說穿衣打扮是件簡單的事兒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