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醫生寫的字像“天書”?因為,那原本就是天書

    為什么醫生寫的字那么潦草,像“天書”一樣讓人看不懂。

    這個問題在網絡上很是火熱,很大的部分原因是大多數人都是“受害人”,對該問題特別關注。這里的受害倒不一定是身體健康真正受到傷害,而是為了破解這些天書煞費一番功夫卻往往無果而終。畢竟,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有誰沒有進過醫院?看病至少要看個明白,結果看了半天,醫生給出一份份“鬼畫符”的病歷和處方,心里總覺得別扭和不踏實。

    比如,網上流傳最廣的一份中藥處方,N年來,集中了全體網民的聰明才智也不過破解這份天書的其中一部分。

    為什么醫生寫的字像“天書”?讓人看不懂呢?

    關于這個問題,網絡上有很多答案。然而,真正的原因到底是為什么?作為從醫20多年的醫生,我想很多醫生也跟我一樣,即便是參與過這個問題討論的醫生,并不確知到底是為什么。

    我們暫且不去“猜測”這個為什么,首先厘清有關這個問題的一些可能的事實。

    世界性現象


    醫生的字,確切來說主要是醫生手書的門診病歷和處方,潦草難以辨識,并非獨見于我國,而是一個廣泛存在全世界的普遍現象。

    很多國家醫生和醫療管理者還針對這種現象展開過許多研究探討。包括醫生的字體本身是不是真的比其他行業的人更難辨識?相關職業閱讀者,比如藥劑師和護士是不是能夠全部準確的破解這些“天書”的內容?這種現象會不會造成或增加醫療差錯事故?

    是因為醫生忙碌時間緊迫因而書寫潦草?

    時間緊因而需要書寫速度快因而書寫潦草。這看似是那么“天經地義”,因此,所有討論參與者也都將之歸于首要原因。

    比如,國內不知誰給出“一個醫生平均每天看80病人”(顯然不實)的說法,在有限的時間內除了需要完成正常的問診、體檢等工作,還要按規范完成僅萬字醫療文件書寫,這無疑需要進行速記,因此字跡難免潦草。

    這的確是一個很具有說服力的說法。但是,事實上,醫生日常不可能看那么多病人,多數門診病人的病情并不復雜,醫療文件書寫認為也沒有那么繁重,我們常見的很多門診病歷都是寥寥數言有的甚至是空白的。

    在國外,這也是首先被提及的原因。比如,有一位醫生就抱怨,“每天要看20個病人,除了正常的診療活動,每個病人還要為保險公司完成2到3頁的醫療文件”。

    那么,書寫快字跡就必然潦草難以辨認嗎?

    1996年,一項前瞻性研究,對包括82名醫生的209名醫院工作人員進行快速寫書測試。告訴他們的理由是需要檢驗一項電子識別系統對手書體的識別能力。實際上是由人工對字跡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醫生手書筆跡的易讀性并不低于非醫生的筆跡,易讀性低于平均水平相關的群體是行政人員和男性。醫生手書總體的可讀性主要分布在“一般”和“好”范圍內。

    研究結論不能支持醫生手書(快速)字體比其他人更難識別的傳統觀念。

    但是,1998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醫院的92名員工被要求快速書寫,理由同樣是檢驗電子識別系統的對筆跡的識別能力,并要求參與者盡可能書寫工整。所有手書文件經掃描后由專門電子識別系統識別評分。

    結果發現,盡管被要求盡可能書寫工整,但是醫生的字跡整體上易讀性低于其他人員,錯誤率則高于其他人員。

    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醫生字跡低易讀性主要集中在字母不是數字。這可能反映了醫生對藥物劑量具有更高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對于數字以外的內容,也就存在重視不夠甚或故意書寫潦草的可能性。

    總之,現有少數研究不足以得出時間緊是醫生書寫潦草的必然的原因。

    一項古老的行業傳統?

    醫生手書的潦草難以辨認,不僅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同時也是一項古老的傳統。

    我國古代并沒有書寫病歷的習慣,但是醫生們通常會書寫處方,由家屬照方抓藥。在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就有書寫“門診病歷”和處方的傳統。

    要知道,那時,我們郎中們的處方幾乎是僅供患者家屬到醫生自己開的“藥堂”抓藥之用。歐洲的門診病歷更是僅供醫生自己閱讀,處方同樣主要是供在自己家的藥房抓藥用。

    就是說,醫生手書的病歷和處方,實質上是在少數人之間約定的一種“密碼”文字,這個“少數人”的人數是極其有限的,對于此密寫文件自然是非常熟稔,通常會辨認無誤。

    其實,直到廣泛使用電子病歷之前,醫生的手書門診病歷和處方仍然是流通在少數人之間的一種密碼文字。職業閱讀者限于醫生、同科室護士(住院處方)和同醫院藥劑師。即使今天的醫療是一個高度協作性的團體行為,職業閱讀者的圈子也通常不過區區幾十人。

    至于門診病例,原本的閱讀者還包括患者和家屬。但是,門診病例內容讓患者和家屬可以辨識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和麻煩。因為,如果門診病歷書寫容易辨認,患者和家屬往往會按照門診病歷上找醫生事無巨細地把病情問明白。高深的專業壁壘導致這種“明白”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醫生把門診病例書寫成天書,難以辨認,就是防止這種麻煩的最簡單方式。

    至于,這種密碼文字是不是具有其他的“保護性”意義。比如:

    保護“獨家”處方以防外泄,保證處方能落實在自己診所或醫院以防經濟損失,等。

    至少在某些醫療機構和某些人員中并不除外這些動機。比如,早些年,就有醫生開具的處方是只有本院藥房能破解的數字代碼的報道。

    醫生的密寫,有意還是無意?

    其實,多數醫生來說,可能是無意的,只是跟隨傳統。

    比如,有的醫生自己都會奇怪:我當醫生之前寫的字不會這么潦草。當了醫生后,不知不覺中就“隨了大溜”,“可能是因為太忙吧”。

    當然,要說全部是無意的也并不屬實。比如,醫生手書中最難以辨識的是簽名。醫生的簽名通常是自己刻意設計并反復練習的結果。而,病歷文件和處方的手書風格往往與簽字趨于一致。這至少從某種意義上講,醫生手書的潦草,部分程度上是有意的,即使是潛意識的。

    職業閱讀者都能準確破解醫生天書嗎?不會出事故嗎?

    護士和藥劑師作為醫生手書的職業閱讀者都可以準確破解這些天書嗎?

    這是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研究的另一個重點。

    大量的研究指出,醫生天書的這些職業閱讀者其實是對此抱怨最多的群體,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藥劑師和護士無不對此怨聲載道。

    但是,事實上,他們卻通常可以準確的讀出醫生手書的內容。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熟悉。對于后入圈子的新醫生,開始的處方中必定有很多不能讀出的“密碼”。解決方法就是個別溝通,通常是打電話進行確認。一般經過3、4年的熟悉,這位醫生的密碼本就會被職業閱讀者熟悉掌握。畢竟,涉及的內容主要無非是處方中藥物名稱、劑量和用法,內容是非常有限的。

    即使是這樣,也難以完全避免因為處方誤讀造成的醫療差錯事故。

    在歐美有很多這類著名的判例。其中之一是,在1999年,美國一名藥劑師把醫生處方中20毫克Isordil(消心痛)誤讀為20毫克Plendil(非洛地平)而“導致”患者死亡(無論從醫學角度看錯誤用藥是不是患者為死亡的直接原因)。

    另一個案例,還是在199年,丹麥一位老師處方中的激素藥Halotestin(氟甲睪酮)被藥劑師誤讀成一種強力的抗精神病藥Haldol(氟哌啶醇),服用后導致癲癇樣大發作。

    諸如此類案例不斷見諸媒體報端。

    據美國科學院醫學研究所早年的一項研究,美國每年有98000人死于醫療差錯,包括約7000死于藥物使用不當,其中部分是由于藥劑師誤讀醫生處方導致。

    綜上,為什么醫生寫的字像“天書”?因為,那原本就是僅供少數密碼本擁有者閱讀的天書。大概率上這是全世界范圍內醫療行業的一種古老傳統,新入行的醫生不知不覺中成為這種傳統的跟隨者。

    • 發表于 2017-09-24 00:00
    • 閱讀 ( 117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