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猩球崛起3》上映,小伙伴們是不是到電影院一飽眼福了?聽說該電影此前在北美上映時,就獲得了一邊倒的好評,爛番茄新鮮指數93%,很多觀眾甚至稱贊這部電影“完美地結合了藝術和爆米花”,你有沒有被里面逼真的猩猩震撼到?

但是這是一部以猩猩為主角的科幻片,電影中沒有用到猩猩,卻又將猩猩的演技、情感表達、故事陳述的完成度都相當高的電影,這是怎么回事?沒用猩猩,那這部電影又是怎么拍的呢?

都閃開~你們萬能的知力君要科普啦。

其實,《猩球崛起》里會說話、騎馬、開槍、打仗的猩猩,都不是真的猩猩,而是靠電腦特效做出來的,其中用到了一種大家已經不陌生的技術——動作捕捉技術。

圖片來源網絡
什么是動作捕捉技術?
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約翰遜的心理學家提出了動作捕捉技術,這種技術最初只運用于醫療事業,進入影視領域后,沒想到還起了奇效。
動作捕捉技術就是將真人表演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先借助高科技手段把表演者的動作捕捉下來,然后把其作為電腦中的虛擬角色的運動依據,使虛擬角色的動作和表情能像真人一般自然逼真。具體的流程是這樣的:
1、捕捉拍攝:演員穿上特制的服裝和頭套,全身許多部位黏上能發射信號的捕捉點,這些捕捉點是發光二極管,共有48個,可以遠程控制,隨著光照條件調節亮度。演員的一舉一動轉化成信號,由特質的攝影鏡頭捕捉,最終傳到電腦終端。

圖片來源網絡
2、電腦渲染:數字動畫模型師做出猩猩3D模型,再將演員表演的表情動作移植到3D猩猩模型身上。
3、加入特效:“修圖師”要把原來拍攝到的畫面中衣著古怪的人類演員“P掉”,換上已經做好的惟妙惟肖的猩猩。
用這種技術制作的電影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前段時間看的《美女與野獸》里的野獸,就是用這種技術制作出來的。

野獸:嘿嘿,你是在說我嗎?
動作捕捉技術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用于動畫制作的運動捕捉技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迪斯尼公司曾試圖通過捕捉演員的動作,以改進動畫制作效果。當計算機技術剛開始應用于動畫制作時,就有人設計了一種光學裝置,將演員的表演姿勢投射在計算機屏幕上,作為動畫制作的參考。
之后,運動捕捉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開發商,他們從試用性研究逐步走向了實用化。1988年,SGI 公司開發了可捕捉人頭部運動和表情的系統。之后的運動捕捉技術越來越完善。
現在,運動捕捉技術的應用領域也遠遠超出了影視、動畫,它已成功地用于虛擬現實、游戲、人體工程學研究、模擬訓練、生物力學研究等許多方面。

最后,我們來通過一些特效前后對比圖,來感受一下這種電影特效的神奇之處。
前方高能!請勿喝水,以防笑噴!

《猩球崛起》


《暮光之城》


《銀河護衛隊》


《愛麗絲夢游仙境》

《死侍》


《加勒比海盜》


《黑暗騎士》
說到這里,動作捕捉技術你都了解了嗎?科技的發展帶動了影視技術的發展,知力君相信,在未來,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電影人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獨特的觀影體驗!
本文由知識就是力量綜合整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