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何安慰一個悲傷的人?

    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脆弱時刻往往是我們受傷的時刻,內心翻涌著無力,疲憊,痛苦,孤獨等等復雜的情緒。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歸屬和愛的需求是人類本能需求之一,這種需求的滿足可以使我們免于孤獨和冷漠的侵擾,獲得溫暖和寧靜。如同缺乏食物會感到饑餓一樣,我們的身體進行了這樣的生物設定。

    我們體內有一個“依戀系統”,它的正常運轉能夠幫我們應對危險和壓力。關于依戀,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剛出生的恒河猴們在面對用毛巾包裹的機器人媽媽和冷冰冰的可以喂奶的媽媽時,會喝完奶后緊緊地抱住比較溫暖但不會提供食物的那個。科學家們發現不安全依戀的個體的心率和“壓力激素”的水平高于安全依戀個體,就是說,對身邊信賴人的依戀,以及來自他們的安慰能撫平我們內心的傷害。

    安慰是一種能力,是心與心之間力量的傳遞

    說到安慰,就不得不提心理學中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共情,這也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沒有共情就沒有安慰。共情包括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前者是對他人目的、企圖、信仰的理解;后者指的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感受。人人都有共情的能力,這是進化的選擇。有共情障礙的人往往出現交往困難,甚至反社會行為。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些缺乏準確了解對方觀點和情緒的人已經在一輪又一輪的戰斗中倒下了。他們或者不能找到盟友,或者不能很好的判斷形勢。

    在腦成像的研究中,情感共情的發育很早,伴隨情緒相關腦區的成熟而成熟,比如邊緣系統和杏仁核。而認知共情則與頂額葉的發育一致,頂葉額葉是與高級認知功能相關的腦區。科學家們還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共情神經元”——鏡像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在我們看到他人悲傷的時候被激活,并且和我們自己悲傷時激活的腦區部位一致。

    在安慰人這件事上,情感共情能夠讓我們對對方的情緒感同身受,認知共情則告訴我應該選擇哪種方法去幫助對方。鏡像神經元就是最小的共情單位。

    共情讓我們擺脫孤獨,參與維系著人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關系,不過,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共情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存在個體和性別的差異的。給予相同的情緒刺激,有些人的情緒相關腦區的激活程度明顯要低一些。而且從日常經驗來看,似乎女性更容易對人產生共情一些。因此,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扮演安慰者的角色,當然,總不能給你做一個腦成像掃描再判斷你適不適合安慰別人,可以想象一下,當你看到那些比你不幸的人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你是否能夠感同身受而且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理解問題。如果內心有些幸災樂禍或者覺得又到了展示自己高瞻遠矚英明神武的時候,內心好為人師的念頭蠢蠢欲動。還是先打住,因為這可能會適得其反,讓朋友離你更遠。

    好,現在假設我們的共情系統已經被激活,正在待命中,我們已經感受到從對方身上傳來的濃濃的悲傷氣息,而且打心底想要幫助他而不是想顯示自己優越感的小火苗越燒越旺。接下來該怎么做呢?

    第一步,先判斷他需要怎樣的安慰:空間 vs 陪伴

    在希伯來人的語言中,安慰是對心說話的意思。人傷痛時,未必需要聽一番大道理,可能需要的是自己的心與自己說話,需要一個人走到空曠安靜的地方跑步、思考,聽一聽內心最深處的細微話語。當你察覺出你的朋友突然不愿意說話,或者情緒有些低沉時,可以先試探性的問一下:“發生什么事了嗎,需要我幫忙嗎?”。表示自己的關心以及愿意提供幫助的意愿,但不要強求對方,更不要因為好奇而打探。如果他表現出回避的態度,或者沒有傾訴和尋求幫助的意愿,那就克制住自己想要幫助他的心情。他可能僅僅需要一點空間來想清楚一些事情而已。

    第二步,傾聽與表達

    心理咨詢師的共情水平都非常高,我們可以向心理咨詢師們借鑒一些小技巧,來學習如何在對方需要我們的時候合適的表達自己的安慰。陪伴和理解是安慰的基礎,當然我們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你的傷痛我都懂”,也可以嘗試超越情感共情的水平實現成長的目的。

    下面這些技巧,是心理咨詢師在面對來訪者時常用的傾聽技術。

    1.耐心而積極的傾聽。所謂積極傾聽,即指有明確的目的定向,不斷獲得信息作出判斷、決定反饋,并且保持有持續的高度注意。直接表達積極傾聽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語言和非語言方式。

    (1)語言方式:補充說明、提問、提出共同點、簡單重述對方談話的內容、表明自己的見解、嘗試性地以完全符合或相似的語言反映對方的陳述內容。

    (2)非語言方式:點頭、手勢、目光接觸,身體前傾,伴隨非語詞性的“嗯”“哦”、“噢”等。

    2.情感反映。它是指咨詢師理解并反饋來訪者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是一種重要的參與技術。情緒情感以言語或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言語主要是指言語表情,而非言語則主要指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即體語)。言語表情是指通過詞語(名詞、副詞、形容詞、動詞等)、語氣語調等方式表達的情緒情感,如“美好”、“可愛”、“偉大”、“向往”、“戰斗”、“傷害”、“厭惡”等。面部表情是指肌肉變化、眼神變化而表達的情緒情感,如高興時,嘴角上揚;煩惱時,眉頭緊鎖;吃驚時,眼睛瞪大等。身段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人們識別情緒的重要方向,如憤怒時,身體僵硬;害怕時,全身顫抖;沮喪時,搖頭嘆氣等。

    咨詢師反饋來訪者表達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增共情和雙方感情疏通,有助于來訪者對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對問題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咨詢師對來訪者表達的準確理解。

    3.總結和探索。簡短總結談話要點,引導對方的注意力,保證談話按一定方向進行,同時也有利于從更深層次、更新角度分析對方所處環境。

    4.自我表露。從對方需要出發,與其分享自己的個人情感、態度、觀念、經歷,即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開放”或“自我暴露”。“自我開放”(self—disclosure)在心理咨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使來訪者感到晤談中雙方地位的平等可以使來訪者感到咨詢師的真誠、坦率,從而增強對咨詢師的信任;可以增加來訪者的自我開放程度。

    5.解釋。它指咨詢師運用某種咨詢理論或自身的經驗,觀察、描述、分析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實質、原因和發展過程。運用解釋時應注意要適度,解釋方式要因人而異。咨詢師解釋的理論依據應盡量與來訪者已有的理論取向吻合,這樣有助于來訪者對解釋的理解和認同。

    6.對質。它是指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感覺、經驗與行為深刻了解后所作出的反應。咨詢師就來訪者言行中的矛盾、歪曲及逃避的部分,通過詢問技術,向其提出問題,協助來訪者覺察自己的感覺、態度、信念和行為上不一致或欠協調的地方。對質技術強調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咨詢師采用對質式詢問時,應注意,①對質應在高度共情的基礎上進行,②對質應該用投入的態度,③對質應該是試驗性的,即要用假設的態度,用和緩且具有彈性的語氣來提問,④對質要用漸進的方法,從來訪者能接受的層面開始,再緩慢導入更深的層面。

    總之,安慰這件看似簡單的事也是需要練習的,但基本的原則不外乎尊重、共情、理解和支持。更多時候也是一種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

    本文只是簡單地介紹朋友之間的相互支持的策略,不能完全等同于親密關系中的支持,因為后者要涉及到不同的依戀類型。

    心理咨詢師認為,助人其實也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對自己理解的越深刻的同時也會對他人的處境有越深刻的理解,而通過對身邊人事的理解,又能反過來幫助我們理解自身。互助的過程是一起成長的過程。而我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彼此陪伴,共同成長,從陌生到熟悉到分離也不再使我們恐懼。相互的安慰和支持,是我們行走四方的力量。

    (撰文:余舟)

    • 發表于 2014-06-28 00:00
    • 閱讀 ( 87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