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吸毒無害?大謬

    知名劇作家寧財神因為吸食冰毒被警方控制,毒品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話題。某些掌握一定話語權的人士,拋出諸如“吸毒無害論”,稱“所謂禁毒,必然要失敗的。……這類沒有受害者的犯罪,終究不得不無罪化。”“毒不是好東西,不要碰。但我高度懷疑那些夸張的后果……寧財神在自己家吸,真不該管。”甚至把吸毒比作世界杯和跑步。

    這些人,并非生物醫學專業人士,僅憑零散的知識或者自己的想當然,就挑戰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和共識,實在是匪夷所思。

    什么是毒品?

    毒品并非一般意義上對生物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毒物質,而是指英語語境下的濫用藥物(Abuse Drugs )、強制性使用藥物(Mandatory Drugs)、或者是成癮性藥物(Addictive drugs)。主要包括興奮劑(可卡因、安非他命類等)和鴉片類(大麻、海洛因等)、以及尼古丁和酒精。前者又稱為非法性濫用藥物,這才是通常所說的毒品;后兩者在目前法律體系下屬于合法的“毒品”。通常我們所說的“吸毒”就是指興奮劑和鴉片類藥物的服食。

    毒品的歷史

    毒品的歷史幾乎等同于人類服食鴉片的歷史,而人們認識到其危害性僅有百年。

    鴉片是罌粟果莢的乳汁干燥后的產物,有關罌粟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約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的泥板書,罌粟被描述為一種“歡樂的植物”。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有對服食鴉片后人們的表現有準確的描述:“把它混入酒中服食,可以奪走人們所有的悲傷和憤怒,并具有驅逐所有痛苦回憶的力量。只要吞服下溶解在酒中的這些藥物,無論誰都不會再掉下哪怕一滴眼淚,即使是他的父親或母親死亡,或者把他的兄弟或兒子送到劍下……”。

    在古羅馬,罌粟代表著睡神,被當成一種圣藥,賦予了眾多神奇療效,被稱為“生命的圣錨(保護神)”、“天堂牛奶”、“上帝之手”和“悲傷的毀滅者”等。

    到了公元8世紀,鴉片的使用已經蔓延到阿拉伯、印度和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先知們告誡人們嚴禁飲酒卻并不禁止吸食鴉片和大麻。

    在歐洲,鴉片的服食方式主要是以酊劑為主。16世紀,瑞士著名的醫生帕拉塞爾蘇斯,將煉金術用于尋找醫療藥物,事實上成為歐洲最為成功的“煉丹家”,因為有悖于之前的治療,被稱為“醫學界不朽的叛逆”,也有人稱之為“化學治療之父”。鴉片就是他的法寶之一。他將鴉片成為“不朽的石頭”,聲稱:“擁有一個稱之為鴉片酊祖傳秘方,其驅逐痛苦的神效是所有其他藥物不能比擬的”,而他的這個“祖傳秘方”組方成分為:2盎司鴉片,1盎司藏紅花、肉桂和丁香,溶解在1品脫加那利酒中”。

    可見,鴉片在歐洲主要是當作“抗抑郁藥”被廣泛使用。

    到了近代,鴉片及其制劑在歐洲重新流行則被當成一種萬能的止痛藥,其中的一些制劑一直沿用到今天。

    由于其“良好的止痛療效”,鴉片種植逐步發展成一種產業。19世紀,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和土耳其等地大量進口鴉片,進口量從1830年的9.1萬磅快速上升到1860年的28萬磅。

    由于鴉片的廣泛使用,嬰幼兒也從母乳中獲取阿片類藥物,而父母或者監管者發現,這些含有鴉片制劑是一種保持他們的孩子快樂和溫順的可靠方式,因此催生出眾多的暢銷品牌,如:“Godfrey's Cordial”、“Street's Infants' Quietness”、“ Atkinson's Infants' Preservative”、和“Mrs Winslow's Soothing Syrup”等,可以折射出當時鴉片類藥物的風靡程度。

    19世紀以后,隨著近現代化學技術的發展,鴉片制劑的提純和消費逐漸取代了酊劑。1804年,德國藥劑學家弗雷德里希 塞爾吐納發現了從鴉片中提取嗎啡的方法。1832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 羅比凱從鴉片中成功分離出可待因。此后,嗎啡、可待因等被廣泛用作止痛藥和止咳藥。

    純化制劑的應用,意味著更大劑量攝入。因此,很快地,人們發現了這些藥物致命的缺點——成癮性。為了解決嗎啡的成癮性,1898年德國拜耳公司對嗎啡和可待因進行化學處理,結果卻生產出更加臭名昭著的海洛因,并作為止咳藥加以推廣,招致了更嚴重的成癮性。

    到了1906年,大多數科學家才認識到了嗎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等鴉片類藥物的成癮性,因此,美國國會通過了食品和藥品法,要求藥品制造商必須列出止咳糖漿等藥品的所有成分;目的是要告知消費者藥品中是否含有阿片類成分,并非限制該類藥物的使用。

    直到1914年,國會通過了哈里森禁毒法,含有海洛因的咳嗽糖漿成為非法禁藥,使用嗎啡和可待因受到嚴格的監管。這種政策基本精神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類毒品,就是寧財神所吸食的冰毒,化學名叫做甲基安非他命,是源自于麻黃的一類興奮劑,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安非他命,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曾經被當成興奮劑、抗抑郁劑和減肥藥廣泛使用。直到1962年,這類藥物才被當成非法毒品加以禁止。

    可見,人類對于鴉片類藥物和安非他命類興奮劑的危害性的認識,歷經幾千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于中國民眾而言,鴉片和鴉片戰爭更是民族近代災難和屈辱的肇始和標志。而作為非專業人士,憑借道聽途說的有限知識和拍腦袋的“自我認知”就“高度懷疑那些夸張的后果”,并斷言“所謂禁毒,必然要失敗的。”這不止在秀自己的無知,同時作為掌握一定話語權的“作家”,其言論對社會必將產生危害。

    他們更不可能明白的是,毒品的危害性,不僅有人類幾千年經驗的驗證,更有充足的現代科學研究證據的支持。

    人腦獎賞中心和藥物成癮

    生物進化的唯一終極目的就是生存,包括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延續。人類祖先跟其他動物一樣,一直生活在饑餓和各種威脅之中,為了達成目的,人類必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獲取食物來供給個體和親屬所需,并積極交配繁衍更多的后代。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這卻并非易事。獲取食物通常意味著艱辛的勞作和激烈的爭奪,甚至是殘酷的殺戮和犧牲;交配和繁衍后代意味著劇烈的活動以及撫養帶來的更長時間的辛苦、寶貴的食物的消耗,甚至是對自身安全帶來的“拖累”。

    面對重重難關,為了激勵個體努力達成目標,人腦開發出了一套獎賞(懲罰)系統,每當獲取到或者進食有益于健康的食物或者交配成功后,便通過分泌一定的化學物質(主要是多巴胺)來獎賞給一種“欣快感”。

    這種欣快感的誘惑力是如此的無與倫比,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全部意義就系于瞬間的多巴胺分泌帶來的快感的追求。

    而對于,一些傷害性刺激,在產生負面感覺的同時,還伴隨“厭惡感”等負面情緒反應,來警示和告誡人們及時遠離和逃避。其中,疼痛感和味覺中的苦味是最為著名的。疼痛意味著傷害性刺激,苦味則通常意味著植物源性食物中的有毒成分,即中毒甚至是死亡。因此,在漢語中用“痛苦”表述最大的傷害和由此帶來的不安情緒。這種懲罰系統與獎賞系統構成一個整體。

    人腦獎賞系統的觸發因素,除自然因素“食色”外,還有另外兩類因素,是被稱為社會獎賞和毒品。社會獎賞包括諸如金錢、贊美、親情、友情、新奇事物的體驗等等,可以刺激腦內獎賞系統分泌多巴胺,產生欣快感、滿足感和幸福感等正面情緒,對于某些人而言,對于有些行為也可能“上癮”,比如,賭博、貪污、甚至是被拍馬屁。這也是為什么“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的原因。

    而毒品的成癮主要包括兩種途徑,大麻和海洛因等的化學結構與體內內源性止痛物質內啡肽、腦啡肽等相似,因而這些鴉片類毒品“愚弄”人體的識別系統,與被稱為阿片類受體的內源性止痛物質的受體結合,抑制疼痛感覺和疼痛反映,同時激活腦獎賞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釋放多巴胺。可卡因、安非他命等興奮劑則可以直接刺激突觸間隙多巴胺的釋放,后者同時還可以抑制神經突觸膜對于多巴胺的重吸收。

    攝食、交配等自然獎賞和金錢、贊美等社會獎賞,刺激多巴胺的釋放是脈沖式的、短暫的,釋放的多巴胺會很快被代謝或者重吸收,因而作用短暫。而毒品對于多巴胺釋放的刺激作用強大的持久,大量的多巴胺釋放并滯留于突觸間隙,使得人產生強烈持久的興奮、欣快等“正面”情緒。

    我們知道,人體都是有維持自我穩態的調節系統,對于毒品刺激產生的過量和持久的多巴胺,可以通過抑制多巴胺的產生、以及減少相應區域多巴胺受體來平抑毒品的作用。結果,同樣劑量的毒品則不能達到原先的刺激程度,這就是所謂的耐受現象。

    為了追求更強烈的欣快感,毒品可以通過“綁架”腦額葉的決策中樞來追加毒品的攝入量和尋覓行為,甚至為了獲得藥物而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失去理智,做出傷害自己和周圍人的行為。這就是為什么常常聽到癮君子為了獲得毒品的不惜以身試法甚至傷害乃至殺害至親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強制性覓藥或給藥。

    如果,一段時間不能獲得毒品刺激,就會產生對這些物質的渴望,并產生負面感覺和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戒斷癥狀。

    渴望、耐受、戒斷癥狀和強制性覓藥給藥,是構成藥物成癮的四大要素。一旦成癮,這種惡性循環還會不斷強化,事實上,人也就整個被那么一點點化學藥物的綁架和接管了。人常言,“不自由毋寧死”,癮君子們其實是把自己徹底交給了毒品,失去了自我。

    “痛,然后快樂著”——疼痛與毒品成癮

    疼痛是人體對于傷害性刺激的一種感覺,同時伴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反應,以利于更迅速的逃避危險。

    但是,對于嚴重的傷害,可以產生強烈的痛感,并伴有人難以忍受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慌和焦慮等,這本身對于人體又是一種傷害。為了“對沖”這種傷害,人體開發出內源性止痛系統,就是通過分泌內啡肽、腦啡肽和強啡肽來抑制疼痛感覺的疼痛反映。而且,為了使得這種“對沖”達到最佳效果,內源性止痛系統神經回路又與腦內獎賞系統產生聯系,通過刺激多巴胺的釋放來產生欣快感。

    如上文所述,鴉片類毒品正是通過“假冒”內源性止痛物質來實現止痛效果的,也因此是最為有效、可靠和強大的止痛物質。這也是鴉片類毒品近代以來重新被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直到今天,嗎啡、可待因和合成的杜冷丁等仍作為止痛藥物可以合法使用。

    一切傷害性刺激都又有可能通過這種途徑刺激人體產生內源性止痛物質同時產生欣快感。比如,中醫“神奇”的針灸療法其實并不神奇,已經被證明是針灸刺激產生內源性止痛物質而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跟傳統的經絡和腧穴理論毫無關聯。而至于其他種種神奇療效,都沒有獲得研究證據的支持。可能,包括拔罐、刮痧、推拿、足浴等傳統療法也是通過這種途徑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止痛作用。

    更有甚者,很多人為了追求疼痛刺激內源性止痛物質帶來的快感,對于一些“適度”的傷害性刺激上癮,比如有人喜歡吃辣椒和大蒜、有人喜歡在性交過程中被虐待、甚至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太陽光紫外線對于皮膚曬傷產生的疼痛刺激同樣使得部分人對曬太陽上癮,這也正是人們常說的“疼并快樂著”的生物學機制。哦,不對,應該是“痛,然后快樂著”。

    毒品和吸毒的危害

    藥物成癮和吸毒,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都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經濟學方面,據統計,在美國,藥物濫用給社會帶來的直接成本支出每年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非法毒品占1930億、煙草1930億、酒精2350億。

    尼古丁和酒精是現代法律體系下合法的毒品。它們的成癮與經典意義上的毒品一樣,只是強度要比興奮劑和鴉片類毒品差一些,其社會危害性同樣不可小覷。

    社會危害:吸毒及相關產業鏈由于是違法的,因此只能在地下進行,因此每個環節都與黑社會和犯罪高度相關,這方面的社會危害毋庸多言。

    健康危害:藥物濫用和成癮已經被定義為一種復雜而嚴重的腦部疾病,可以改變腦內神經遞質的基因表達和神經回路結構和形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病。

    同時,還對于身體幾乎各個系統都產生危害,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癥、艾滋病毒/艾滋病 、乙型和丙型肝炎 、肺部疾病 和精神障礙等。

    總之,毒品是人類社會真正的毒瘤之一,吸毒是危害最大的一種不良行為,人類幾千年的經驗和現代科學研究都給出了足夠的證據支持,在這個問題上,不容許有絲毫的曲解和動搖,更不能任由個別人來誤導民眾。

    • 發表于 2014-07-10 00:00
    • 閱讀 ( 78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