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何從技術上分析舌戰群儒?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深受歡迎的情節,歷來被視為正面經典,甚至入選過中學和大學語文課本,還要求學生學習其中的論辯方法。這段故事并非歷史事實,而是羅貫中的虛構,目的當然是想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形象。但是站在今天的視角看來,這個形象其實并不怎么樣。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段書表現了小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糟粕,根本不應該推廣學習。

    諸葛亮前往江東是為了說服孫權抗曹。這一仗打還是不打,正確的討論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推演各種選擇的最可能結局,利弊分析,再作出決策。但舌戰群儒這場辯論的主題卻并不是打不打,而是一見面首先想要從氣勢上壓過對方一頭。文人這種玩法,就如同兩軍列陣的這個時間段派幾個斥候先對決一番,重要的不是死傷多少,而是面子問題。

    而這場群嘲般的辯論中諸葛亮雖然處處占上風,但是顯然未能取得東吳群儒的認同,反而拉了仇恨,對抗曹大業并無幫助。其實日常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爭論恐怕也是如此。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 The Bed of Procrustes 這本書里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想贏,一種人想贏得爭論——他們從來都不是同一種人。

    本文分析這場辯論中使用的技術。研究這些技術并不是為了武裝自己跟人爭論,而是因為這些技術非常有代表性,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它們的影子。真正的三國人物必不如此,但很多后世無良文人,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這些技術的核心追求,不是證明對方說的結論不對,而是證明對方這個“人”,或者對方所代表的勢力,不行。表面上說具體的問題,實際上都是說人。這種“以人為本”可能是中國文人最壞的毛病。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否定這個人主張的一件事,你最好先否定這個人。你要想否定這個人,又只需列舉他做的某個小小的壞事。爭論的目標不是追求真理,而是把對方全面貶低。這不是切磋武藝,這是打仗。

    我認為舌戰群儒的技術一共就三招,按使用優先級順序如下。

    【列舉事實證據,暗示對方能力不行】

    人出來混無非靠兩點:人格和能力。中國傳統上對一般人的道德要求遠遠超過能力要求,最理想的結果似乎是證明我的人格境界比你高。但知識分子靠學問吃飯,往往寧可讓你攻擊他的人格,也不讓你侮辱他的智商。所以攻擊一個人要優先攻擊他的能力。

    成年人對話不可能一上來就說“你是個壞人”,或者“你是個笨蛋”,那是小孩罵人。一定要列舉各種事實來指向這種判斷,但是自己又絕不親口說出這個判斷。結論要暗示,呼之欲出而不出。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把對方過去的敗績和糗事拿出來揭短 — 不過高手是不會這么直接的,太像找茬了。

    高手的做法是先恭維對方幾句,把人抬上去。如果對方真順著你給的桿爬上去了,你再質疑 — 不對啊,你這么牛,可怎么我聽說你…… 這時候充分列舉對方短處就顯得好像學術研討一樣。

    被人揭了短怎么反駁呢?在高層次對話中一般不會有人用錯誤事實做論據,所以我們沒法反駁他列舉的事實。我們只能列舉新的事實,對我們有利的事實。這是防守。

    每當被人揭短,一般人一定會抑制不住反擊的沖動,想要立即揭對方的短。這是不對的。如果辯論這么進行下去就成了比爛,實在有辱斯文。正確做法一定要先防守,充分列舉事實證明自己真有能力。防守得當,對方的形象已經是胡攪蠻纏了。反擊,還意味著把自己拉到跟對手一樣的層次。所以我們看到自始至終諸葛亮都是以守為主,從不主動挑人,讓對方先出牌。對手受傷基本上不是因為諸葛亮打他們,而是他們被諸葛亮身上的反作用力打。

    但如果對方真的出現了事實錯誤,哪怕是非常小的一個錯誤,甚至是一個與主題不相關的錯誤,也要立即抓住機會一棍子打死!你連事實都沒搞清楚根本不配和我辯論!知識分子最怕暴露自己沒知識,后面都不必辯了。

    【如果比不過事實,比境界】

    如果事實就是我方實力比較差,閃光點實在有限,怎么辦呢?這時候就不能跟著對方思路走局限在實力對比了,得 think out of the box,比境界。我們要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把對手拉到更高的場地上再戰勝他。

    那件事我的確輸了,可你知道我為什么輸了嗎?因為我不忍心,或則不屑于贏。不忍心是因為我道德高,不屑于是因為我看得遠。這時候一定要率先搶占道德制高點和戰略制高點,誰先跳出這個事實 box 誰占優勢。

    可是如果那次不論是按戰略標準還是按道德標準我們都應該贏,但還是輸了,這又怎么說呢?答案是我們至少參與了。我們明知這件事很難辦還是去辦了。我們明知打不過還是去打了。是,我們是失敗了。可是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雖敗猶榮!

    一旦把悲壯感建立起來,你就已經在辯論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傳統上常常認為做事的動機比結果重要得多,尤其是大事,講究“論心不論事”。人們非常同情悲壯的英雄,甚至認為他比成功者更值得尊敬。

    文人寫文章經常如此,往往明明是非常差的局面,他一說反而升華了。我們看官方媒體的國內災難報道,也深得此法。哪怕事情再壞,也要突出強調我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特別要好好表現幾個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給人感覺我們損失的僅僅是有限的一點點物質財富,收獲的卻是無限的精神財富。

    一般人如果旁觀文人吵架吵到這個層次,有可能會佩服得五體投地。市井小民爭吵都是互相比爛越吵話題越低級,尼瑪文人辯論都是越吵越高級啊!一開始還以為兩人在討論技術問題,后來感覺好像在說人品問題,最后才發現原來人家說的是哲學!

    【你別說我如何如何不堪,著名英雄xxx也曾經如此不堪】

    如果前面兩條都沒用上,被人真的證明了自己很不堪,那就只有真的比爛了。但是比爛不能跟對手比,他不配。必須找個歷史上公認的牛人比,拿大人物找回面子。多知道點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在這能用上。

    現在我們就結合《三國演義》原文來看看這三個技術在舌戰群儒中的具體應用。

    1. 張昭

    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馀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云而已,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 張昭一上來用的就是第一個技術,而且是先把諸葛亮抬上去(自比管樂、如魚得水)再揭短:怎么劉備得了你反而地盤還變小了呢?

    - 這個是事實俱在,諸葛亮只能拔高境界:道德上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戰略上別有良圖。

    - 但張昭不買賬,繼續揭短,仍然先捧后摔,列舉諸葛亮種種敗績。

    - 于是諸葛亮用非常長的篇幅列舉種種有利于自己的事實,包括起點低、客觀條件差、照顧百姓等等,以及自己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也取得了種種勝利;

    - 然后搬出古人,指出韓信也曾如此不堪,“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

    - 最后用比爛反擊:我至少實干,而你張昭只會空談。

    注意,在江東出場的七個謀士之中,張昭是唯一一個使用先捧后摔戰術的。其他六人都是一上來就直接貶,表現比張昭差了一個檔次。而諸葛亮唯一一次跟對手比爛,也是對張昭。比如后面嚴畯問他治何經典,諸葛亮并沒有反問嚴畯說你又治何經典?因為他假設嚴酸就是個業余愛好者,只配看著別人治經典。諸葛亮和張昭二人真是惺惺相惜啊!

    2. 虞翻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 虞翻再次列舉諸葛亮敗績揭短,與張昭不同的是他把這次辯論的關鍵課題點出來了:到底能不能對抗曹操。而你家可是輸給曹操了啊。

    - 諸葛亮先強調我方弱的客觀事實,再跳出這個box跟對手比境界:我們雖然弱但是敢打,你們倒是強怎么只知道投降呢?諸葛亮一占領了道德制高點,虞翻就沒招了。

    3. 步騭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

    - 步騭本來想的挺好,直接點出諸葛亮就是個大忽悠,想無成本忽悠江東抗曹。本來這個質疑并不太好回答,可惜步騭用錯了典故!蘇秦張儀在務實派看來是歷史上的正面人物!

    - 所以諸葛亮抓住這個錯誤把他一棍子打死了。整個回答都是在談蘇秦張儀如何,對自己是不是來忽悠的完全回避了。

    4. 薛綜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

    - 薛綜說的很實在,曹操實力如何,劉備實力如何。這個實力對比是沒法用任何新的事實來反駁的。

    - 所以諸葛亮再次跳出 box 跟人比境界,占領道德制高點。

    5. 陸績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 陸績一看諸葛亮又上境界了,那就從境界戰場跟你談。他的辦法是指出劉備的出身不如曹操高貴。陸績說的其實也對,劉備的身世的確有問題。在特別講出身的古代,這個是好使的。

    - 諸葛亮的做法是你跟我講事實,我就跟你講境界;你跟我講境界,我又跟你講事實。曹操就算生的高貴也是賊子,劉備的身份可是有皇帝認證的!

    - 然后再搬出古人,劉邦出身比劉備更爛。

    從陸績開始,東吳群儒選擇的辯論話題就越來越不像話了,完全變成了直接的人身攻擊,實在上不了臺面。

    6. 嚴畯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 嚴畯揭短揭到問對方有多少 publications 上去了。

    - 諸葛亮正好來個高境界!世之腐儒才整天加自己的影響因子,我們只玩大的。

    - 順手再次用到古人,牛人之牛,根本不是用 H-index 衡量的。

    7. 程德樞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

    - 程德樞的質問基本上等于重復了嚴畯的意思,有點沖動了。但是這非常正常,任何人聽了諸葛亮剛才那一番話都會有這個必然反應:大哥你太狂了吧?殊不知這等于是給諸葛亮捧哏呢。

    - 于是諸葛亮提出了至今讓我每次讀到都肅然起敬的一個理論: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每當讀到這里我都感慨諸葛亮的境界實在太高了!原來讀書還有這么讀的!只覺得一股英雄之氣彌漫在整個書房。

    問題是諸葛亮回答了“你到底是不是個大忽悠”這個問題沒有?始終沒有。你問他這句話是不是忽悠,他的用一個更大的忽悠回答你。

    總體來說東吳的人還是比較有品的,一旦被擊中立即退出,沒有死纏爛打的行為。畢竟是知識分子,不能跟市井刁民一樣。我們在生活中和網絡上遇到的人如果惱羞成怒,通常都會繼續強詞奪理下去,而且越說越爛,到最后逼得版主刪帖,根本不可能讓辯論過程進課本。

    可是如果我們對比任何一場現代化的辯論,比如美國總統的競選辯論,就會發現“舌戰群儒”其實遠遠不是最好的辯論,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好的辯論。尤其后面這兩個技術,非常不好。我說你沒有把醫保問題解決好,你敢用“羅斯福也沒解決好”來當擋箭牌嗎?你得說點實質的東西。

    最關鍵的一點,辯論,應該是關于議題的,而不應該是關于人的。兩個男人在那比美,實在不是“君子之儒”所為啊。

    • 發表于 2014-06-30 00:00
    • 閱讀 ( 92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