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馬們身上的斑紋從何而來? 這聽起來就像吉卜林沒有時間寫作一樣。現在,你認為有些人可能已經找到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但是,事實上,斑馬身上的斑紋仍是一個生物學謎題。進化論認為,現代斑馬的祖先身上的斑紋是隨機出現的。那些身上有斑紋的斑馬會比身上無斑紋的斑馬的繁殖能力能強。一代又一代,終于,那些身上有斑紋的斑馬變得越來越多,比無斑紋的斑馬生存的更長久。
但是,多年以來,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的是,有斑紋的斑馬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問題不是科學家們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而是他們有太多合適的答案。也許,斑紋能讓斑馬與植被融為一體,模糊食肉動物的視線。也許,斑紋能讓食肉動物很難判斷馳騁草原的斑馬的速度與距離。(受這個想法的啟發,一戰期間輪船使用這種偽裝方法。)也許,斑紋能防止攜帶病菌的蚊子叮咬。也許,每個斑馬身上獨特的斑紋圖案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能夠讓斑馬容易地辨別自己斑馬群的斑馬。也許,有時,斑紋還能保護斑馬,抵御炎熱。
以上這些對斑馬紋的解釋似乎都有道理,很難從中選擇最準確的解釋。但現在,4月1日發行的《自然通訊》上一篇論文有力地支持“斑紋能夠抵御蚊蟲叮咬”的論點。丹尼爾?魯賓斯坦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和斑馬研究專家.他說,“到目前為止,蚊蟲假說是最貼切的。這篇新論文為蚊蟲假說增加了新的依據。”他盡管這樣評論,但他并沒有參與這項論文的研究。由于昆蟲經常攜帶致命性疾病,抵御蚊蟲叮咬是非常有用的。此外,盡管吸血蚊蟲只會吸一丁點兒血,但是每天被咬幾千口,失血量也是相當多的。
在此論文之前,已經有吸血蚊蟲不會停留在有斑紋的皮膚上的實驗依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生物學家,同時也是這項新研究的首席作者蒂姆:卡羅告訴我,“我們發現吸血蚊蟲不喜歡有條紋的表面,但我們并不知道其原因。”假如科學家們能和斑馬進行合作,那么他們就能解釋斑紋是否能夠起作用,阻止蚊蟲的叮咬。但這并不能消除假說的矛盾性。(也許,躲避獅子才是擁有斑紋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實驗室內進行上述試驗有點困難。)
因此,卡羅和同事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他們用20種已知的野生馬科動物及其亞種,包括斑馬、馬、野驢,然后觀察每個種群有多少條紋,以及其條紋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然后,他們將動物身上出現條紋的原因分類。動物身上出現條紋是其進化的結果,例如,天敵出沒、氣候變化或者斑馬聚居地的植被。
幾乎這些因素都跟馬或馬的亞種身上的條紋沒有關系,不論條紋深淺、疏密,但蚊蟲大肆流行除外。(事實上,地球上許多地方無法繪制蚊蟲集中圖。因此,科學家用一種替代的方法:蚊蟲喜愛的濕熱環境。因為,理論上,炎熱與潮濕對產生條紋有一定影響,而對蚊蟲無影響。但實際上,多數科學家認為炎熱與潮濕對蚊蟲無影響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替換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 盡管之前的研究有提示,但是,卡羅和同事們還是堅持自己是對的。他說,“我太驚訝了。在這一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之后,我們發現又多又密的條紋跟該地區有較多的吸血蚊蟲有關。”
最終,讓卡羅感到輕松地是解決這個簡單到令人發狂的問題他說,“最后,我們不再問‘為何斑馬有斑紋’。而是開始好奇‘是什么阻止蚊子停落在條紋表面呢’。” 令卡羅還有興趣的問題是,主要的疾病或失血是否促使蚊蟲叮咬動物。他說,“這就是科學。你回答了一個問題,隨之會出現六個甚至更多的問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